11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千问App公测版,打出“会聊天、能办事”的口号,打响与ChatGPT的竞争之战,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接近阿里巴巴的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阿里巴巴在AItoC领域的重要落子,作为基于千问(Qwen)最强模型打造的同名个人AI助理,该项目被阿里巴巴核心管理层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技术投入不设上限。
数据显示,Qwen在全球开源社区下载量已突破6亿,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模型之一。《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美顶级AI大模型的性能差距已大幅缩小至0.3%,接近持平,其中阿里Qwen系列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
在多项评测中,Qwen模型已展现出显著竞争力。在由美国Nof1.ai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发起的“全球AI投资大赛”中,Qwen力压GPT-5、Claude等美国头部大模型,以超20%的收益率夺冠,同样盈利的DeepSeek位列第二,而美国四大顶尖模型全部亏损,GPT-5亏损超62%垫底。数据表明,中国AI企业在基础模型领域已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与早期AI助手侧重于信息查询和娱乐互动不同,千问将“能办事”作为核心发展方向,试图重新定义AI生活入口的价值。在实际测试中,记者仅发送一张鞋子图片,千问不仅能准确识别品牌,还能直接关联淘宝、1688、闲鱼等阿里旗下平台的商品链接,实现AI与生活场景的无缝衔接。
这种“能办事”的定位,反映了行业对AI价值认知的深化。从生成研究报告并自动制作PPT,到规划旅行路线、分析投资组合,千问展现出的能力切中用户提升生产效率的核心需求。当前,AI正在从“技术炫技”走向“实用主义”,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事实上,千问能够实现“识别-推荐-跳转”的完整闭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里庞大的商业生态。阿里巴巴正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多元生活服务接入千问,使其成为阿里全栈AI生态的“中枢神经”。
通过一个统一的AI入口,用户即可指挥千问调用高德地图规划行程,或在钉钉中自动生成会议纪要,推动AI从生活到生产的全方面提效。这种跨场景的服务能力,可能成为未来AI竞争的关键壁垒。
今年2月底,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并于4月底上线即时零售业务;7月份,宣布投入500亿元用于消费领域,以把握AI和消费两大战略领域的历史性增长机遇,已收获阶段成效。
据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份至6月份)财报,在AI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AI应用带动传统计算存储类产品的增长,带动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三年来的最高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财季同比三位数增长。
一位不愿具名的科技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行业视角看,千问的推出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从“技术追赶”到“生态卡位”的转变。过去几年,大模型研发聚焦于B端能力输出,但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C端入口成为必争之地。通过AI整合分散的生活服务,阿里巴巴不仅能够提升用户黏性,更可积累行为数据反哺模型进化。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千问既是应对ChatGPT等国际产品的竞争举措,也是激活其庞大生态价值的战略支点。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应继续发挥其在云计算、大数据、AI算法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深化开源开放战略,构建更加完善的AI生态系统。在技术、生态、开源的三重驱动下,千问App有望成为阿里巴巴AItoC市场的重要变量。而在AI生活入口的争夺战中,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黏性,如何在激烈的内部产品矩阵中找准定位。
这条“会聊天、能办事”的路径,能否帮助阿里在AItoC的竞争中走出差异化之路,不仅关乎其自身战略布局,更将影响行业的演进方向。当AI技术日益成熟,生态整合能力与场景落地效果,或将成为决定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