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好,把小区‘家底’写清楚,咱也就放心了。”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色水岸社区,几名业主正仔细观看一块崭新的“共有资产标识牌”。上面标注了小区名称、资产类型、具体坐落位置及唯一专属编码,共有资产信息一目了然。
小物业,大民生。一直以来,物业管理领域的“家底”,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由于部分小区共有资产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业主对小区公共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缺乏了解,进而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运营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引发矛盾纠纷。
2025年以来,宁波市纪委监委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将物业领域公共收益管理方面突出问题纳入专项整治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公共收益家底不清、公示不到位等问题,宁波市纪委监委会同市住建局,推动全市2531个具备公共收益条件的住宅小区全部设立专户,全覆盖建立公共收益管理制度、公共收益收支公示制度等,探索全市住宅小区业主共有资产挂牌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畅通信访举报、“民生一点通”等监督渠道,开展多轮次、拉网式跟进监督,对发现的数据归集不及时、公开不到位、物业服务企业设“账外账”等问题立行立改。
“对我们这类交付超过10年的小区来说,这次挂牌尤其有意义。”金色水岸社区党委书记卢桔说,“时间久了,很多后来入住的业主并不清楚哪些资产是大家共有的。现在牌子一挂,相当于给共有资产上了‘身份证’,大家心里有了一本明白账。”
在专项整治中,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也是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之一。宁波市纪委监委积极推动相关部门修改完善物业服务企业综合测评机制,对合同履约不达标、物业服务质量较差、业主反映问题多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信用扣分,并将评价结果和项目承接适度挂钩,督促企业规范服务。
问题短板一一解决,基层治理更添温度。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督促住建部门会同组织、社工等部门,强化党建引领“居业物”协同共治,推动物业服务从被动整治向主动治理转变。其中,镇海区创新推行骨干社工以公房业主代表身份进入业委会,通过共建共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镇海区锦绣曙光小区设施老旧,电瓶车飞线充电问题严重,物业公司有心解决,但做不通居民工作。以骨干社工身份任小区业委会副主任的沈军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积极推进电瓶车集中充电棚建设。居民对充电价格有顾虑,他就组织居民代表、物业、充电桩运营公司协商,确定优惠价格。如今,新充电棚已经投入使用。“以前飞线充电是没办法。现在居委会花那么大力气建充电棚,我们省心又暖心。”小区居民王阿姨脸上满是笑容。
“物业服务既是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更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事。我们将持续开展好物业服务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助力办好一件件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构建和谐、安全、廉洁的美好家园。”宁波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