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简称“重庆高新区”)的重庆天怡美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某博士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推动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免细胞治疗项目产业化。受重庆高新区良好的人才生态吸引,该博士于2024年底正式加入重庆天怡美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并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这样的故事在重庆高新区不胜枚举,众多人才在重庆高新区拥有了独立的科研空间,也让他们看到了成果转化的无限可能。
政策引领:构建开放流动、共享共用的汇智用才机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走进中子科学(重庆)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团队正紧张调试着超高流强稳态氘氚中子源大型科学装置。这一国际领先的大型科学装置,是重庆高新区实施“人才引领、项目驱动”政策结出的硕果。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科创、产业、人才、金融政策资源,重庆高新区对在区内领衔开展重大平台建设、重要技术攻关、硬核成果转化的国内外战略科技人才,给予同权共享的政策体系支持。“十四五”时期,33个市外院士团队、107名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纽带汇聚于此,攻克关键技术87项,转化科技成果173项,形成“引进一个团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带动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
在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某博士正在改进激光焊接型超级电容器单体器件工艺技术。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重庆高新区试点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连续培养机制,对博士在读兼职参与科学城建设、毕业后进入科学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留科学城工作的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政策支持和服务,累计吸引集聚博士后200余人,推动49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与知名高校流动站长期联合培养,协同攻关科研项目200余项。
此外,重庆高新区正加快推动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落地,构建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产教融合高地,实现“实验室里育人才、产业线上用人才”的无缝对接。
机制创新:健全放权松绑、提能赋权的人才发展机制
为让人才突破身份、空间、时间的束缚,心无旁骛地贡献才智,重庆高新区大胆松绑、充分赋权,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金凤实验室聚焦“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形成一张任务聚焦、路径清晰的科研任务清单,对揭榜合作的项目负责人(PI),给予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配权。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某教授加入金凤实验室任兼职PI,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明场多功能数字切片扫描系统,该产品不仅在荧光串色问题上实现技术突破,在光学成像领域也实现了技术超越。目前,该产品单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双聘制”的施行深入人心。人才既保留原单位编制,又可在重庆自主组建团队,实现“双岗双业、价值双增”。这种打破人事、空间、时间限制的制度创新,正是重庆高新区机制创新的生动注脚。目前,金凤实验室已累计聚集PI团队60个,集聚科研人员691人,集中发布科研成果13项。
此外,重庆高新区还着眼最大限度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聚焦产业链科研机构与优势企业,会同市级部门按需向用人单位授予人才自主认定权,实现人才评价标准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人才激励约束与企业内生动力紧密耦合,企业的聚才用才活力不断激发。
服务赋能:构建党建统领、精准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在建成投用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重庆育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与重庆冠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讨论市场拓展方案。作为重庆高新区首批创新创业“陪跑”服务人才,他带领团队两年内帮助10余家科技企业走出困境。
人才引进来,关键在留住。创新创业“陪跑”服务人才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参与组建重庆高新区创新生态共治协会,建立创新创业“陪跑”队伍,在技术和市场之间牵线搭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从而吸引并留住科创人才。
近年来,重庆着眼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改革,在重庆高新区先行先试构建人才创业“陪跑”支持体系,体系化组建技术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投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4支专业“陪跑”队伍。
重庆高新区围绕人才引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企业成长等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需求,按照“一件事”思维,持续整合“政产学研金介”多方服务资源,打通“出校—到港—入孵—进园”的递进式创新创业载体服务链路,提供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投资对接等服务,带动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更多科研成果留在重庆高新区。
重庆高新区坚持党建统领,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胸襟,构建了全周期、精准化的服务赋能体系,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这片创新沃土上竞相迸发,书写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创新实践篇章。
当人才“引擎”全速运转,科创“巨轮”必将破浪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庆高新区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重庆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关键支撑。
数据来源: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