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播需要监管部门的刚性约束、平台的主动作为、团播主体的自我提升,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与支持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4方面突出问题。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文化消费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多人在同一直播间进行舞蹈、唱歌等才艺表演的团播,便是近两年声量很大的一种新大众文艺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团播日均开播房间数约8000个,全年营收预计突破150亿元,一些头部团播公司举办的月度比赛中,仅仅一个晚上的单场打赏金额就超过千万元。
从表现形式上说,团播的表演简洁有力、重复性强,带有鲜明的视觉记忆点,人们能够快速跟随模仿;伴奏大多为高辨识度、快节奏的电子舞曲、流行说唱,歌词直白晓畅;队形多以横排、方阵为主,动作同步率要求极高,从而通过视觉一致性营造冲击力。
与传统单向度的文化消费形式不同,团播的主要逻辑是通过游戏设置和社群运营,让观众为表演打赏,把“点播权”交到观众手里。刷一份礼物就能点节目,打赏排行决定主播出镜时长,打赏金额越高,屏幕特效越华丽,场外主持人越兴奋,弹幕的感谢留言越整齐,打赏者越有存在感与满足感。这种情绪价值也会延续到直播间外,高额打赏用户的ID会被记录,通过私信聊天、专属粉丝群等方式让用户产生更深度的情感连接。
“打赏”点播增加了交互性,也容易“打破”底线,滑向“灰色地带”。一些团播用特定拍摄手法、场景搭建、着装设计等,渲染烘托低俗氛围,有的将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艺作品进行低俗化改编。当低俗团播靠“擦边”引流快速获利,会吸引更多团队跟风模仿,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从行业信誉来看,观众对团播行业的负面印象加深,更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团播要健康发展,需要监管部门的刚性约束、平台的主动作为、团播主体的自我提升,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与支持。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兴业态,团播以其鲜明的互动性,重构了文化供给与消费的关系,用户喜好更加受到重视,可以善加利用,赋能文化建设。依托互动性强、及时反馈、情感黏合紧密等特点,不妨大开“脑洞”,开发更多团播新场景,比如与文艺院团结合,扩大观众覆盖面,提高内容的贴近性;与非遗结合,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打赏”也能改善传承人的生活;与公益传播结合,将观众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善举;等等。
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才能让团播成长为兼具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健康业态,为新大众文艺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