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日,针对交通运输等领域企业信用修复“折返跑”难题,南宁与天津、杭州、石家庄、昆明、海口、哈尔滨6个城市共同签署《关于推动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跨区域协同的合作协议》。该协议通过构建“信息共享、材料互认、结果互用”的新型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机制,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企业信用异地修复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跨区域协作机制缺失、材料重复提交、办理周期长等方面。例如,交通运输企业因手续材料标准不同、注册地与处罚地不一致、跨区域补办证明繁琐等,需在处罚地和注册地之间来回奔波,导致修复周期延长。此次7市“异地可办”协办机制将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信用修复材料共享、手续简化、周期缩短,修复效率有效提升,不仅符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的特征,更是规范市场秩序、构建新型监管机制的关键环节。
让“异地可办”真正惠及企业,信息互通、互认是手段,标准统一、透明是基础。针对《守信承诺书》《修复申请表》《准予信用修复决定书》及其他信用修复核心文件,统一填报、审批标准,放宽跨区域补办限制,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材料可跨区域核验,建立全国信用修复清单,让“一次申请、全国通行”助力企业抢抓信用修复窗口期,才能真正为企业减负,发挥“异地可办”作用。
“异地可办”打破行政壁垒,这次7市的实践,值得更多思考。通过协同机制,建筑公司可实现异地信用修复,避免影响其他地区投标资格;银行针对外地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可通过处罚修复结果互认避免重复限制融资;跨境电商企业可通过跨区域协同机制完成信用修复,保障跨境物流效率。以信用为纽带,共同打造跨区域信用合作平台,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统一标准清单到搭建技术平台,从拓展协同领域到推动结果互认,共建新型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生动实践,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信用修复“异地可办”,需要更多城市加入“信用修复朋友圈”,也期待更多领域“解锁”信用修复机制。
记者臧潇于南宁
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