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8 16:53:50 股吧网页版
收益率陷阱,为什么你总觉得被银行理财“背刺”?
来源:理财周刊

  最近,网上有个热搜话题叫“被银行理财背刺”,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共鸣。大意是,很多人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宣传页上标注的年化收益率能到3%,结果到期一看,实际收益只有1.5%,感觉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在缩水,纷纷指责银行这种“背后捅刀”的行为。

  但坦率讲,银行的这种操作在当前规则下并没有违规,想要避免踩坑,关键不在于抱怨银行的宣传方式,而在于自己是否足够“抠字眼”,是否真正搞懂了银行理财的底层逻辑。

  收益率数字的游戏

  银行理财最常用的一个营销手段,就是标注年化收益中最好看的那个数字。如果近1月的年化收益数字漂亮,页面上就突出显示这个;如果近1年的收益更吸引人,那就放近1年的;要是成立以来的收益率最高,自然就把它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算不上什么不诚信行为,因为银行只是合法地展示了对产品最有利的信息,就像商家促销时总把折扣最大的商品摆在门口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关键信息被隐藏了,只是这些不那么“好看”的信息往往放在相对隐蔽的地方。通常在理财产品的详情页里,会有“业绩走势”一栏,这里会完整展示近1月、近3月、近6月、今年以来、近1年以及成立以来的全部年化收益率数据,这些数据才是判断产品真实表现的关键。

  如果一款产品近1年、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不高,但近期收益率突然飙升,这意味着产品的长期表现一般,近期的高收益更可能是短期行情推动的阶段性结果。这时如果因为看中短期高收益而盲目买入,很可能会买在净值高位,一旦后续市场行情回调,产品净值下跌,就会亲身经历“理财产品也会亏钱”的窘境。

  银行理财的幕后推手

  有人可能会疑惑,银行理财不是一直以稳健著称吗?按理说,近1月、近3月、近1年这些收益率之间应该差不多才对,为什么实际产品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答案在于一个核心事实:绝大多数稳健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债券。也就是说,银行理财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券市场的表现,债券收益率的起伏会直接传导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甚至可以说它们是趋同的。因此,要理解银行理财的波动,得先看看债券市场的真相。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不妨参考一些纯债基金的数据,因为它们和银行理财的底层逻辑相似。我们整理了937只短期纯债基金和3608只中长期纯债基金的数据,能更直观地看到这种波动。

  先看短期数据,短期纯债基金近1月年化收益率中位数高于近3月的年化收益中位数。其中,更极端的还有像信澳安益纯债A这样的产品,其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高达7.28%,而近3月的年化收益率却只有0.62%。这一数据意味着短期收益的飙升可能只是市场波动的结果,如果你只看最近一个月的数据冲动买入,很可能就接盘在高点,等波动过去,收益就会迅速回落。

  中长期纯债基金的近期波动则更为明显,近1月年化收益率中位数远远超过近3月的年化收益中位数。其中华泰保兴尊益利率债6个月持有A的表现尤具代表性,其近1月年化收益率飙升至32.04%,但近3月的年化收益率却为-7.29%,这意味着一个月前买入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三个月前入场的人至今还处于亏损状态。

  再看长期数据,今年以来(即2025年1月1日至今)和近1年(2024年11月至今)的年化收益率虽然只相差一个月的时间,但数据差距依然显著。不管是短期纯债基金,还是中长期纯债基金,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中位数都低于近1年年化收益率中位数。

  为什么一个月之差,有这么大的收益差距?去年债券市场进入牛市,主要得益于货币政策宽松等因素,资金涌入债市避险推高了债券价格,进而带动银行理财收益上涨。但2025年3月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债券价格下跌导致理财净值回调,而近一个月央行通过买入国债释放流动性,债券价格回升又让短期收益大幅反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要提醒大家的是,债券收益率和债券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简单来说,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到期本息是固定的,当市场上债券收益率上升时,意味着债券价格在下跌,而银行理财的净值会随着债券价格下跌而缩水;反之,当债券收益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涨,银行理财收益也会随之提升。

  所以买银行理财,绝不能只看宣传页的单一收益率数字,除了查看详情页的完整业绩数据,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债券市场的整体走势,根据市场环境判断入场时机,而不是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