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8日电(记者胡洁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6000多种罕见病,单一疾病的患者人数虽少,但全球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3亿,每不到2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罕见病。然而,目前仅有不到5%的罕见病拥有有效治疗手段。
罕见病诊疗,意义深远但困难重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组、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罕见病的精准诊疗开启了新希望。近日举行的基因组医学国际会议上,多位专家认为,基因诊疗至关重要。“基因组就像是身体的”说明书“,每个人的基因组由超过30亿个DNA代码组成,它们决定包括身高、肤色,以及患病风险等在内的身体特征、功能结构,是关乎人体健康的重要蓝图。”香港基因组中心首席医务及科学总监钟侃言介绍,记者了解到,香港基因组中心于2021年全面运作,截至今年10月已招募超过5.3万名参与者,处理了大量基因组数据。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以华南地区人口为主的基因组数据库。
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基因诊疗已经形成广泛的市场力量,涌现出包括华大基因、和元生物、复星凯特等一系列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本土头部企业。今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发布了《长三角细胞产业链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在基因编辑、类器官等前沿领域共建5个共性技术平台,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跨区域项目;今年8月,大湾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大湾区生物治疗健康效应评价中心、大湾区临床级种子细胞库正式启动。
“正如大家所知,这些患者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诊断之旅’,很多人长期无法得到明确诊断和认可,这也说明了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在国际罕见病协会负责人看来,除了基因诊疗,还需要将多组学技术引入诊断实验室,不能只关注基因组学,还需要结合其他组学技术,拓展临床诊断工具箱,尤其是数据共享和AI技术等。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杨也深表认同,在她看来,数据共享和大模型技术将极大助力罕见病诊疗。“多项研究表明,30%至50%的年轻人心源性猝死与罕见心肌病相关。其中,心肌淀粉样变是一种罕见心肌病,过去仅能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但该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突变过去就常被忽视、且治疗手段有限。”张抒杨说,基于这一痛点,协和加速推动大模型训练,通过贯穿患者端、医生端、临床检测、基因检测全流程的数据分析,显著提高了诊断效率。
据悉,面对95%罕见病仍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现状,今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发AI辅助诊断工具“协和·太初”等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并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开创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新范式。
基因组医学国际会议由香港基因组中心、国际罕见病协会及《柳叶刀》罕见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吸引了超过20个国家(地区)的近300名医疗人员、科学家和研究员等参与,聚焦临床遗传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数据共享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