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刚过,陕西米脂县管家咀村65岁的李登年和老伴儿罗翠英吃过早饭,收拾好碗筷,锁上家门,沿着熟悉的村道往管家咀社区工厂走去——两口子要一起去上班了。
走进管家咀社区工厂,缝纫机的“哒哒”声响成一片。同村的几位村民早早到了工位,每个人的缝纫机旁都堆着些“米脂黄小米”包装袋的半成品。见老两口进门,她们抬头打了个招呼,手上的活计一刻不停。
李登年和罗翠英走到自己的工位,一个给小米包装袋穿提手,一个负责缝边,动作流畅,配合得十分默契。“我们老两口一天能做400多个布袋,差不多能挣200元。”罗大娘一边踩缝纫机一边笑着说,手指翻飞间,“米脂黄小米”包装袋迅速成型。“地里忙时就下地,闲时就过来上班,以前总愁年纪大找不到活儿干,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我很满足。”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格外珍惜。
前些年为了供孩子上学,丈夫李登年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如今年纪大了,重体力活儿渐渐吃不消,只能回村种地。“原以为这辈子就只能种地了,没想到村里建起了工厂,我们这把年纪的人也能有个稳定收入。”李登年感慨道。
让两口子有了新奔头的管家咀社区工厂,是国家能源集团与米脂县政府联合重点扶持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派驻米脂县管家咀村的几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力探索乡村振兴之路。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榆林及周边地区能源企业较多,劳保用品需求也多。管家咀社区工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再加上纺织品类加工技术门槛低、上手快,而村里留守中老年人居多,农闲时无事可做又无法外出务工,这份工作正适合他们。就这样,把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应运而生。
去年9月,管家咀社区工厂正式落成。今年3月,工厂正式投入运营。“除了加工小米包装袋外,今年我们还新增了10台手套编织机和1条口罩生产线,前段时间接到了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的订单,已经全部加工完成了。”工厂的技术指导马巧梅介绍。产品线不断丰富,不仅拓宽了社区工厂的发展空间,也为村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保障。
为充分贴合村民的生产生活节奏,工厂创新推出弹性工作制。“不设固定上班点,按件算工钱,大家啥时来、啥时走自己定,既能顾好家,又能多挣钱,两头不耽误。”这份贴心安排,让村民轻松平衡了务农与务工,如今每天都有十几位村民来厂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