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9 00:16:00 股吧网页版
探寻广东智能穿戴产业发展的“磁力密码”
来源:证券日报

  走进广东深圳华强北市场(以下简称“华强北市场”),琳琅满目的智能穿戴产品被商户摆在“黄金展位”。智能眼镜的提词功能让人轻松脱稿演讲、智能手表往车身轻轻一碰就能立即解锁车门……这些新品吸引各国采购商纷至沓来。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智能穿戴相关产品总量达18.1万种,较2020年9月底的品种数量增长91.4%。其中,广东省以15.84万种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从华强北市场的“当日设计、次日量产”到龙岗智能眼镜年产1.25亿副的全球产能;从雷鸟AR眼镜出货量问鼎全球到华为海思等产业链生态协同。广东凭借深厚的产业链基础、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开放的市场格局,成为全球智能穿戴产业的“磁力场”。

  广东省的智能穿戴产业为何能领跑?《证券日报》记者深入广东省智能穿戴产业调研,探寻特色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磁力密码”。

  产业集聚:

  形成立体化格局

  华强北市场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是广东乃至全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枢纽。记者在华强北市场的档口里看到,墨西哥的采购商丹尼尔和他的同伴在细心挑选智能穿戴产品。他试戴的一副AI眼镜,支持实时翻译、导航、拍照等丰富功能。

  “市场里的外籍采购商面孔越来越多,我的客户中就有来自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地的采购商。近年来,我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采购商入境更加便利,来华强北市场‘淘货’成为常态。现在,我们有近四成的产品外销,并且与一些海外客户逐步建立长期合作。”在华强北市场经营智能穿戴产品及配件的经销商章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如今,华强北市场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营销的完整链路。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里的智能穿戴产品具有三大核心竞争力。一是商户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例如,今年年初,智能眼镜在华强北市场还属零星品类,仅几个月后,这类产品就如雨后春笋般占据市场。二是“闪电式”响应能力。对于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从芯片选型到外观设计,从样机制作到批量生产,均能实现“当日设计、次日量产”。三是性价比较高。价格优势让智能穿戴设备从“科技尝鲜品”变为“大众消费品”,助推产品快速普及。

  华强北市场的销售火热,只是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链打造全球“磁力场”的缩影。在智能穿戴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都不乏来自广东的“龙头企业”和“新锐力量”。

  在芯片领域,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佰维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安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希荻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推出高性能的定制芯片;在光学显示领域,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正积极解决智能眼镜进一步普及所需攻克的技术难题,攀登行业“珠峰”;在声学领域,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生产的微型扬声器、扬声器模组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可穿戴产品之中。

  例如,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商,面对智能穿戴设备“轻薄短小、多功能、高可靠”的极致要求,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所用的印制电路板可以看作是‘在方寸之间做道场’,技术挑战极大。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快速的打样能力,能够快速将概念转化为可量产的产品。”该公司技术研发部总监陈世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链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格局。头部企业展现出强大的产品定义与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企业凭借精细化运营与柔性生产能力,建立起专业优势。同时,销售企业依托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把握,推动智能穿戴设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形成了整体竞争优势。”

  政策赋能:

  产业“加速跑”

  智能穿戴产业的爆发,离不开政策体系的精准滴灌。

  “广东省近年来相继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在智能穿戴领域的研发创新、智能制造、产业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了包括资金、平台在内的全方位政策支持。公司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实现快速发展。”深圳佰维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成思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政策红利仍在加速释放。今年8月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抢抓新赛道投资热点。该方案明确近期瞄准AI眼镜等前沿技术和产品,系统推进产业交叉融合、技术迭代、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

  在政策的支持下,广东的智能穿戴企业不断涌现。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末,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超过1.8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超过1.3万家的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数的70.54%。

  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单个环节,更体现在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的完整生态。政策的扶持由点到面,产业链企业协同与竞争动态平衡,共同推动产业加速向前“奔跑”。

  未来,智能穿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根据百谏方略的调查研究,2025年全球消费级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362.73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到973.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15%。

  “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有两大趋势。”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会长郑毅表示,“一方面通过更高精度的传感器等,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更专业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接入大模型,提供更多元的智能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广东智能穿戴企业已经根据产业趋势,开展前瞻性布局。一批具有科技硬实力的企业正全力以赴,紧抓智能穿戴市场黄金机遇期。”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角色转变:

  从跟随变为引领

  广东的智能穿戴产品“出海”,刷新了“中国智造”名片。

  早年的广东智能穿戴产业,凭借珠三角完备的电子产业链优势,以“性价比”为敲门砖打开全球市场。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从代工生产起步,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供货主力”。但彼时,产业多聚焦于中低端市场,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存在不足,产品设计、功能标准也多跟随国际品牌,“大而不强”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

  如今,华强北市场完成了从消费电子产品集散地到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华丽转身。广东智能穿戴产业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关键跨越。

  以智能眼镜为例,全国每两副智能眼镜就有一副产自深圳,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智能眼镜研发力量。

  “在智能眼镜领域,我们在早期充分利用接近消费市场的优势,同时运用自身灵活的研发体系和快速响应能力,与国内头部厂商和海外一线厂商建立起紧密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的研发团队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方案和应用,并且逐步为智能眼镜的产品迭代贡献新技术、新标准,由智能眼镜存储解决方案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孙成思表示。

  不仅仅是在存储领域,近年来,广东企业在传感器、低功耗蓝牙、健康监测算法等众多环节持续攻关。未来,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将不仅体现在产能规模上,更在于创新话语权的提升以及对行业标准的引领。

  广东智能穿戴产业的实践证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技术创新的场景化落地、政策与资本的协同发力,是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这场智能穿戴产业的变革中,“广东磁力场”正以创新精神和开放姿态,持续吸引全球资源汇聚,书写“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