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北京亦庄的街头,记者轻点手机,不到两分钟,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便平稳驶至身边;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抑郁症患者头戴电极帽,脑机接口技术点亮希望之光;音乐节夜晚,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成编队表演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新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前沿,新场景正在重塑经济脉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建设进行系统性部署。
在此背景下,“新场景”迅速从概念上的“新词”跃升为产业界的“热词”。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场景?产业端又应如何把握由此产生的新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创新一线,探寻技术落地的破局之路。
架桥:
场景连接技术与市场
简而言之,场景就是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供的具体情境,是提供验证、应用、产业化转化的实战“训练场”。比如,我国的量子技术全球领先,但因应用场景不足,技术推广和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瓶颈。
此次《意见》也对场景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场景是用于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制度政策的具体情境,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约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何推动要素资源更顺畅地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如何加快完善数据等新型要素领域相关规则,如何进一步开放、挖掘和统筹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场景资源等,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场景培育和开放就是推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抓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当前,场景已经成为关键的创新资源。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破技术转化瓶颈的关键战略抉择;对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刻意义,是将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优势的关键一跃。它不仅是解决“转化难”的战术举措,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
挑战:
多领域呼唤新场景落地
培育新场景是着眼长远的举措。新场景不仅是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也是新模式、新业态的“孵化器”。举例来说,若是没有移动支付这个基础场景,就不会有后来的共享经济、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场景的培育和开放,既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的核心抓手,也是加速技术迭代、促进产业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支撑。
以低空经济为例,该领域自然资源属性强,依赖传统民用航空产业链以及新能源产业链的支撑,将其转化成经济发展资源离不开场景规划。
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屠强认为,低空经济发展应以场景需求为牵引。当前,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细分场景等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场景不打开,发展低空经济就没有基础。”国空科技(中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在低空经济发展的多个要素中,场景是根本所在,包括物流运输、应急救援、低空巡检、消费文旅等。
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深耕无线电监测管控、无人机侦测反制等技术领域的头部企业。该公司总经理谭飞告诉记者,企业在实际场景中反复验证后方能进入商业化阶段。比如大型活动、重大赛事期间的无线电频谱净化,示范区的空域流量管理,需要通过实际场景反复验证技术可靠性与适配性,才能实现规模化商业推广。
不止低空经济,我国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机器人等领域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但大量创新成果因长期停留在试点小范围应用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成果因缺乏有效应用场景,难以进入产业体系。二是部分新场景开发开放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破局:
探索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破解新技术落地的产业难题迫在眉睫,而新场景建设正是打破瓶颈的有效途径。
例如,安徽合肥打造低空经济“超级实验场”。面向载货、载人、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合肥已拓展4大类、22中类应用场景,建设180余个低空起降设施,开通260多条航线,实现近7万架次的低空飞行。
在合肥骆岗公园内,当地政府建立了全球首个覆盖12.7平方公里的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目前已开放30余个低空应用场景,既有外卖配送、文旅观光,又有通信导航、低空气象等。
广东则布局建设了14个应用场景创新试验区。具体来看,在广州南沙明珠湾建设了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建设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示范场景。
通过政府的场景清单,企业不仅能接到更多订单,还打通了从技术图纸到商业合同的创新循环。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靳海洋对记者表示:“过去,传统医疗销售依赖陌生拜访,效率很低。自深圳龙岗区去年发布首批应用场景清单后,我公司迅速申报3个项目,目前已进入部分医院试用阶段,未来合作有望进一步拓展。”
攻坚:
加快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在推动新技术落地的过程中,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中间阶段试验,是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关键一环,主要解决工艺优化、设备适配、成本控制等产业化前置问题。而打造中试验证平台是场景培育的重要基础。
在集成电路领域,芯片设计完成后需通过中试验证工艺兼容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模型需在真实场景中测试落地效果;在新材料领域,实验室合成的配方需通过中试优化量产工艺;在生物医药领域,新药需要在中试平台验证工艺可行性;美妆产品需要在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完成活性物高效提取等技术。
顶层设计为中试平台建设制定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去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今年11月份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强调,“做强一批中试平台”。
各地也在积极布局。长三角地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在量子信息、氢能等前沿领域布局中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则以“研发—中试—量产”链条整合资源,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其中,上海将中试平台定位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训练场”,并依据产业特性精准推进平台建设。目前,上海已建成或具备中试功能的企业和机构超过360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2400余家中试平台纳入储备库,并从中遴选产生241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力争在今年年底,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今年7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央企业主动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数据显示,中央企业190个中试验证平台面向社会累计提供超过400项中试服务,强化创新成果转化的场景供给。例如,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推出氢能煅烧热态模拟中试验证平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推出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中试验证平台。
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中试平台建设。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平台配备了发酵系统、纯化设备和检测仪器,拥有64条柔性化中试生产线,可同时开展6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的规模化转化工作;北京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多座中试平台,服务MEMS芯片的晶圆级中试与封装工艺验证。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建议,上市公司需从“产品提供者”转向“场景共建者”,主动开放业务场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场景解决方案优势。中小企业应重点关注政府发布的“应用场景项目清单”,积极参与国企开放的场景资源、中试平台等。
场景正以其强大的牵引力,重塑着技术、产业与资本生态。它不仅是打通创新链条的关键桥梁,更是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支点。随着政策、技术与资本的协同共进,一幅由无数新场景绘就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已悄然启幕。这场由场景引领的变革,将持续释放创新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