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时迈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迈药业”)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得益于近年来TCE疗法的火热,时迈药业收获了来自贝达药业等投资方的多轮融资。资本青睐的背后,公司也面临多重考验,其“节流”式发展路径能否支撑前沿疗法的研发,仍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聚焦前沿疗法估值“水涨船高”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创新药企,时迈药业聚焦TCE(T细胞衔接器)药物的研发。
业绩方面,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时迈药业的收入分别为1465万元、662万元和228万元,同期的亏损分别为7494万元、5989.9万元和2542万元,累计亏损已超过1.6亿元。产品方面,公司未有产品商业化,共有四款自主研发的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其中两款核心产品分别为DNV3和SMET12,目前均在II期临床试验阶段。
据悉,近年来TCE领域交易活跃,2024年全球交易总额已突破85亿美元,全球已有12款TCE药物获批上市。目前,TCE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此前,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被市场视为“TCE疗法第一股”。
得益于广阔的市场前景,时迈药业共计获得了3轮融资,投资方不乏贝达药业、泰格医药和迈百瑞等医药同行,C轮融资后估值升至22.3亿元。从公司股权结构来看,公司实控人孝作祥合计持股53.2%,为控股股东,贝达药业通过旗下子公司贝达生物医药持有4.75%股权,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不过,贝达药业对时迈药业的持股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腾挪。
早在2018年,贝达药业就通过自身的关联方宁波凯铭投资进入时迈药业的A轮融资。2022年,贝达药业又以7600万元受让宁波凯铭投资持有的部分时迈药业股权。随后,宁波凯铭投资又再度以6405万元的价格,向贝橙创投转让了时迈药业42.2万元的注册资本。贝橙创投的控制人丁师哲,自2018年起在时迈药业担任非执行董事,还是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的亲属。
财务负责人频换热衷存款理财
值得注意的是,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时迈药业现任财务负责人刘扬在公司启动IPO前夕“空降”加入公司。
招股书显示,刘扬拥有超过12年的国际医疗健康产业与资本市场经验,曾在中金公司、金建(深圳)投资管理中心(由中金公司与建信信托合营)和长保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高管。2025年8月起,刘扬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进一步梳理后不难发现,根据公司备案的工商信息,时迈药业的财务负责人近年来频繁更换。
2023年7月,公司发生高管变更,财务负责人由潘家喆变更为王丽;2025年9月,公司财务负责人由王丽变更为刘扬。王丽目前仍在公司实控人孝作祥控制的另一家企业——昊迈(杭州)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担任财务负责人,这家公司还是时迈药业的控股股东之一。但公司招股书中,并未披露王丽的离任及履历情况。
在更早的2021年,公司还曾有另一位财务负责人。根据上市公司初灵信息2021年8月发布的公告,严思恩是该公司的独立董事。在严思恩的简历中,初灵信息表示,严思恩现任公司独立董事、浙江时迈药业有限公司CFO(首席财务官)、金华思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执行董事。
这也意味着,从2021年至2025年,时迈药业相继有严思恩、潘家喆、王丽和刘扬这四任财务负责人。
此外,在资产净值的峰值仅为2.36亿元的背景下,公司对存款理财却情有独钟。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结构性存款为主的金融资产分别为2.16亿元、1.64亿元和0.67亿元;同期现金中的定期存款分别为0.1亿元、0.43亿元和0.54亿元。近年来公司还连续向银行借款,同期的计息银行借款分别为0、3103万元和3000万元。
“节流”优化财报研发能力与安全性待考
与此同时,近年来,虽然公司的纸面亏损情况有所收窄,但研发费用与行政开支也在大幅下降。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创新药企,其似乎正尝试通过“节流”来优化财务报表。
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611万元、5338万元和2239万元;行政开支则分别为1327万元、1219万元和491万元。员工数量方面,公司的员工已不足50人,截至今年上半年仅有47名员工。
具体到对各管线的研发投入,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核心产品DNV3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97万元、1128万元和1056万元;对核心产品SMET12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280万元、1194万元和214万元。两款产品的研发费用分别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出现大幅下跌。
在生物制药这一典型的长周期、高投入行业中,时迈药业在公司账面现金储备较为充裕、核心产品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关键时刻,选择减少对核心产品的投入。
另一方面,尽管公司自称是下一代针对实体瘤TCE疗法的全球领军企业,但其药物安全性有待临床数据的进一步支撑。根据招股书,核心产品DNV3的一期临床试验仅入组11名患者持续约9个月,81.8%的入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45.5%的入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级或2级。核心产品SMET12仅入组16人持续约15个月,93.8%的入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43.8%的入组患者出现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