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绿油油的蔬菜试验田里,无人耕整装备精准翻耕,无人收获机高效采收白萝卜、大白菜等作物。这不是未来农业的科幻场景,而是日前记者在全国首个生产型大白菜无人农场看到的真实画面。
这家无人农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太舟坞村,集中了新能源农机无人播种、气吸式无人化精量播种、白萝卜与胡萝卜双机协同智能收获、大白菜无人化收获等多项蔬菜生产“黑科技”。
记者在耕整地演示区看到,一台新能源蔬菜无人作业平台悬挂旋耕机,按照预设路线自主行驶,旋耕、碎土一气呵成,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亩地的耕整作业。
“这款设备搭载了高精度北斗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还能根据土壤质地自动调整耕作参数,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专家吴华瑞告诉记者。
根茎类蔬菜收获区更显热闹。白萝卜、胡萝卜专用收获机“张开大口”,精准夹住萝卜缨叶,轻松将其从土壤中拔出,松土、扶叶、夹拔、输送、切缨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切缨后的萝卜直接被传送至运输机器人上,实现收获与转运全自动衔接。相较传统人工方式,单台收获机作业效率相当于50名劳动力,大幅降低人工投入。
在白菜收获区,全国首台纯国产的大白菜无人收获机亮相。该机通过北斗定位与视觉精准对行系统,自动识别白菜位置,平稳执行扶正、抱球、切割、传送等采收动作,实现大白菜精准有序采收,作业过程安全高效、秩序井然。
“太舟坞示范区通过物联网、无人农机与智能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大白菜、胡萝卜等主要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少人化生产,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用工成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杨国航表示,全国首个生产型大白菜无人农场是该院“奇稷智慧农场”系列的重要组成,标志着智慧农业“北京模式”在全国蔬菜领域率先落地,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