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内卷,反的是行业内卷式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就是无序拼价格战、同质化的竞争。例如人民日报所列举的,光伏组件低至每瓦六毛多钱,储能系统中标价格屡创新低等现象。这种内卷式的竞争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阻碍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甚至还有进一步阻碍整个国内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反内卷的核心还是通过政策疏导及市场化手段,来遏制低价竞争,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反内卷政策提出以来,具体措施包括能耗标准收紧、限制新增产能、鼓励行业自律。在光伏板块,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成效。刚才也提到了光伏产业链,价格有显著回升:多晶硅价格从2025年6月的不足4万元/吨,回升至今年11月的5.3万元/吨;组件中标均价已突破0.72元/瓦,较前期低点回升了15%左右。另一个显著的成效就是企业开始从过去的拼规模、抢份额转向保利润、重质量,多家龙头企业主动调整经营策略,通过减产、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应对市场变化。
新能源其他领域,如锂电、储能,由于需求较好,供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已从原先的供过于求转向供需偏紧平衡,因此无需再进行反内卷。所以现在在新能源领域提到反内卷,主要还是针对光伏这个板块。
光伏硅料收储的传言,主要是指光伏硅料环节通过整合优质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形成的创新方案。该模式由参与企业出资成立平台公司,收购约100万吨产能。不同于传统淘汰方式,该模式覆盖了一线企业的过剩产能与二三线企业的老旧产能:退出企业可获得合理补偿,收购方可通过价格回升实现收益。近期据新闻媒体报道,龙头企业领导表态,希望年底能成立多晶硅整合联合体;此前,多家多晶硅企业在上海召开会议,讨论产能整合方案。我们预计近期或将取得一定的阶段性进展。
另一方面,今年10月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新能源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十五五”规划对新能源产业的定位更高、目标更明确、任务更具体。
“十五五”规划将新能源产业的定位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战略性转变。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满足。
规划还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以及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共举;强调统筹就地消纳与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此外,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将新型储能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并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与价格机制。
因此我们认为,“十五五”的侧重点从以往的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储能与电网消纳相关的综合整治被重点提及;内卷式竞争也被反复强调。光伏作为重点行业,后续有望出台相应引导政策;风电领域,尤其是深远海风电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氢能、核聚变等新方向,有望成为板块新的增长点。
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体现在中期规模的持续增长,更体现在技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上。
在装机规模方面,预计能源年均新增装机有望维持高位;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的目标,新能源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超过“十四五”期间水平。此外,规划还鼓励新能源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模式探索,例如海上风电、核能的综合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一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进入2025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及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日益复杂的挑战。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存在显著产业互补性:中国在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则在市场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贸易关系缓和为两国在技术研发、项目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例如近期关注度较高的AIDC储能,主要因北美AI数据中心面临缺电问题。AIDC用电需求大,且对电能供应稳定性要求高,目前柴油发电机、燃气轮机是主要备电系统之一,但短期内这些设备产能有限。因此,新能源配储形式兼具产能优势与经济性,或将成为AIDC主要备电系统。
因此,中美关系缓和将对储能行业未来发展空间产生积极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仍面临海外贸易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海外国家本土化制造浪潮给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带来新挑战,例如美国《大而美法案》,其草案包含所谓“受限制外国实体”条款;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则旨在提升本土新能源产业制造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后续仍可能对板块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