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詹钰叶
泰格医药11月18日晚间公告称,其总经理曹晓春股份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期间累计减持34.76万股。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增长但扣非净利润减少,业内认为临床CRO行业有复苏迹象。

根据公告,泰格医药称在18日收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及总经理曹晓春出具的《关于股份减持计划实施完成的告知函》。截至11月18日,曹晓春本次股份减持计划期限已届满,在减持计划期间,其合计减持347600股,占公司A股总股本的0.0475%,远低于原减持计划的上限。公司表示本次减持计划的实施不会导致其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其治理结构及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
至11月19日午间收盘,今年以来泰格医药A股跌3.51%,H股涨30.13%。公开信息显示,泰格医药2012年8月1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也是国内最早一批上市的CRO企业;2020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二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国内外医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专业临床研究服务,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均为叶小平、曹晓春。
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CRO龙头,在2024年以10.6%的市场份额保持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是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临床外包服务提供商。公司此前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26亿元,在同行业29家公司中排名第三,但同比下降0.82%;实现归母净利润10.92亿元,行业排名第二,同比增长25.45%。不过,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2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3.46%;毛利率为29.16%,同比下降9.72个百分点。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利润增长,有相当部分来自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处置股权等投资活动,而非主业的临床试验服务。
高盛认为,泰格医药受益于临床CRO行业复苏,新订单增长势头良好。虽然公司毛利率仍受低毛利项目拖累,但营收环比增长5.3%验证了需求复苏。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经营现金流改善至3.3亿元,说明回款质量提升。订单结构出现优化,MNC客户占比提升客户组合中跨国药企占比已达30.3%、国内药企17.5%、生物科技公司32.3%,这种多元化结构降低了单一行业周期风险,尤其MNC订单的增长为未来定价能力埋下伏笔。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中小玩家将持续出清,而泰格医药作为国内临床CRO龙头,有望在供给端优化中扩大份额。
华兴证券分析师赵冰指出,随着存量项目的逐渐出清和行业的复苏,国内创新药临床CRO业务有望出现改善。泰格医药目前执行的仍为前两年CRO行业周期调整时所签价格较低的订单,因此主营收入仍处于调整周期。临床试验技术收入下降成为拖累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2025年公司的工作重点是及时收回服务款项。泰格医药作为国内领先的临床CRO龙头,非经常性损益有望抵御行业周期的不利影响,因此理应获得估值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