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9 14:32:21 股吧网页版
又一家银行系公募来了?北信瑞丰更名华银基金,多高管来自北京银行华夏银行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宇昆

  11月19日,北信瑞丰基金发布基金管理人法定名称变更公告,公司名称自11月17日起由“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为“华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续将对旗下公募基金产品名称进行相应变更。

  华银基金(原北信瑞丰基金,以下统称华银基金)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本次公司更名主要是基于品牌升级、精准传递品牌定位的考虑,未来,华银基金将以全新的品牌形象参与资本市场,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投身于投资者服务中。

  近期,华银基金管理层持续变动,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首席信息官在内的多个职务均发生了变更,从新任高管履历来看,均有在北京银行或华夏银行的任职经历。

  股权暂无变动,“银行系”高管补位

  华银基金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由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0%、40%,公司注册资本为1.7亿元。

  近年来,市场一直有传言称华夏银行有意收购北信瑞丰基金股权。对此,上述华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华夏银行对公司业务开展、渠道拓展、投研合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不过目前双方暂无股权关系,对于未来华夏银行是否会参股华银基金,其表示,如果有相关进展公司会及时公告。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官网的名称仍为“北信瑞丰基金”,不过在一些平台上的名称已经完成变更,且品牌标识也采用了与华夏银行相同的logo。“公司已经启用新logo,最近在各大平台也统一更新了认证主体和名字。”上述华银基金人士称。

  今年以来,华银基金高管层变动较为频繁,董事长、总经理两大重要岗位双双发生变动。据华银基金旗下基金产品半年报,今年上半年,上级股东单位提名刘彦雷为公司董事长候选人,宣学柱为公司总经理候选人。

  刘彦雷和宣学柱均为出身银行的高管。刘彦雷曾长期任职于北京银行,历任北京银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发展部(创新办公室)总经理、董事会(监事会)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北京银行业务总监,天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等职务。

  宣学柱于2025年8月接替刘晓玲出任华银基金总经理,他曾在招商银行总分行金融市场与投行条线工作,后担任华夏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中山分行行长、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职务。

  11月18日,华银基金连发三条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涉及首席信息官、副总经理、督察长职位。

  具体来看,副总经理王乃力、首席信息官魏红生因工作原因离任,未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赵伟婧、王博分别担任华银基金督察长、首席信息官。

  从履历上看,两人过往都曾供职于北京银行。其中赵伟婧从业经历涵盖基金托管、基金管理、法律合规、内控稽核等,曾任北京银行总行营业部同业业务部副经理;北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部总经理、首席风险官;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法律合规部总经理;北信瑞丰基金监察稽核部负责人及首席风险官。王伟则曾任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职员,中加基金信息技术部副总监,北信瑞丰基金信息技术部总监等。

  三季度在管规模暴增,两名“大户”大手笔买入

  作为一家成立超过10年的基金公司,华银基金规模在行业内并不突出。

  Wind数据显示,自2014年成立以来,华银基金规模曾在2020年一季度末达到133.95亿元的历史高点,但随后快速滑落,2023年一季度末一度低至15.29亿元,此后规模便一直在30亿元左右徘徊。截至今年9月末,其管理规模为207.90亿元,较上季度末大增668.29%。

  分产品来看,华银基金目前在管产品共有15只,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分别为1.04亿元、2.93亿元、202.23亿元、1.70亿元。

  债券基金中,截至9月末,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A合计规模达到171.15亿元,是华银基金旗下目前规模最大的基金产品。

  不过,6月末该产品规模仅为0.14亿元。据该基金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有两名机构投资者分别申购该产品份额70.45亿份、44.03亿份,9月末持有份额占比分别为46.76%、29.23%。这或许是该基金规模暴增的主要原因。

  从产品收益上看,截至11月18日,华银基金旗下产品仅一只中短债产品年内收益告负,其他全部实现正收益,部分权益类产品表现亮眼。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北信瑞丰优势产业、北信瑞丰量化优选今年以来净值分别上涨67.82%、50.41%。这两只基金均由程敏管理,他于2017年3月加入华银基金,是目前华银基金旗下最资深的一名基金经理,现担任华银基金权益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在最新发布的基金三季报中,程敏表示,2025年三季度市场呈现了稳步上行的走势,展望四季度,本轮上涨的基础有望持续,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修复、流动性维持宽松、低利率环境下居民有望继续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历史看新技术赋能周期或超10年,当前政策持续有为+新技术持续酝酿+部分产业已开始业绩兑现,产业或即将步入井喷阶段,持续看好科技成长板块的投资机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