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凭借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成本优势,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主流技术选项。但从2022年开始,磷酸铁锂行业开始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行业“内卷”持续加剧。
为破解磷酸铁锂行业“内卷式”竞争难题,探寻锂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近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在致辞中表示,当前锂电产业增长动能强劲,2025年1—9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全行业产值有望突破3万亿元大关。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核心支撑,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为交通电动化和能源绿色化转型筑牢根基。
与此同时,磷酸铁锂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暴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7.81%。
一家与会企业代表表示,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并不能有效传导至磷酸铁锂企业。同时,由于下游的电芯企业普遍较为强势,常常以长期协议等要求磷酸铁锂企业满足订单需求,因此不少企业是亏着排产的。
汤雁表示,现在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产能满产,但磷酸铁锂材料成本压力仍未根本缓解,无序竞争叠加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正不断瓦解我国来之不易的全球供应链优势。
此外,磷酸铁锂行业近年来涌入的大批新势力,也在冲击着现有的产业格局。部分新进入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生产相对低端的产品,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战持续。
针对这些痛点,汤雁代表行业协会提出三项行业协同行动倡议。第一,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协会将联合主流企业构建覆盖原材料、生产、物流、全网全环节的成本核算体系,既为企业提供透明价值参考,遏制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也为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支撑,让政策调控更精准高效;第二,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协会将持续推动前沿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跨越;第三,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通过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推动材料企业与下游龙头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引导产能有序释放,避免需求增长,利润不增的问题。
在研讨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发布《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并作解读。
周波表示,研究发现,磷酸铁锂材料成本结构呈现“主材占比最高、能耗与直接费用并重”的特征,主材成本占比35%—40%,耗能成本、直接费用各占约19%,其间费用占16%,辅料成本仅5%—6%,这清晰勾勒了磷酸铁锂的成本构成脉络。这一成本指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透明的价值参考,更为政府监管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同时还可提升市场透明度,辅助上下游企业进行市场研判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