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吕建中发表了题为《中国光储产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商业战略与实践》的演讲。
吕建中表示,光储行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周期性调整,而光储行业是结构性调整。此外,他认为,行业需突破传统经营思维,将制度、科技创新等生产要素纳入战略考量,从追求单一利润最大化转向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复合价值。
制度要素直接影响光伏企业的市场准入与发展空间
吕建中指出,人类社会面临着社会与环境的可承载性、经济与社会的公平性、经济与环境的活力性三大挑战,这三大挑战是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及产融结合的根本战略立足点。
光伏行业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增长与发展之间找到新平衡,这需要重构商业思维与生态,培育企业适应韧性。
从生产经营要素演变来看,行业战略制定需突破古典经济学“土地、劳动力、资本”三要素的局限。吕建中表示,熊彼特提出的“科技创新”、德鲁克补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强调的“制度”,共同构成六大核心生产要素。其中,制度要素尤为关键。
吕建中表示,从价值追求来看,传统行业追求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等,而光伏行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则需要追求复合价值,即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与环境效益。
他举例称,单纯的产品质量与性价比已难以突破新的国际贸易壁垒,企业需在财务与非财务绩效(如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上全面达标,同时从企业内部革新转向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构建生态竞争优势。
对此,吕建中提出,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通过整合六大生产要素,将可承载性、公平性、透明性纳入经营方针,以创造复合价值为目标,培育企业韧性、适应性与前瞻性,进而管理营商环境、市场竞争、企业韧性与社会信任这四大核心议题。
如何突破瓶颈?
目前,光储行业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规模扩张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区别于传统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其核心是绿色低碳的结构性变革。
“若沿用传统行业周期规律应对,可能将新兴产业做烂。”吕建中强调,“科技创新的快速迭代与政策的深度影响是光伏行业的核心特征。”
同时,光储行业也面临多重挑战。吕建中指出,光储行业当下需重点解决三大瓶颈,即技术瓶颈、经济瓶颈和治理瓶颈。
对此,他建议,在技术创新上,需聚焦系统集成、智能管理与电池技术升级,尤其要重视智能化管理,将生产、物流、供应链等全流程数据转化为核心资产,为决策提供支撑;在模式创新上,除发展虚拟电厂、光伏微电网等新型业态外,需推动电力交易与辅助服务对接,打通产业应用场景;在支持创新上,绿色金融的赋能至关重要,需推动金融产品与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挂钩,同时加快贸易便利化与标准化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