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胡璐)并称为“西方三大美食”的鹅肝、鱼子酱、松露,如今正大量产自中国农场车间、森林田野,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土特产”里的亮眼存在。
在刚过去不久的“双11”,天猫平台上,鱼子酱的生产厂商卡露伽旗舰店再次收获“巅峰时刻”,成交金额达去年同期的2.38倍。鹅肝等相关商品的品类,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蔓越莓、松露等成交情况也相当不错。
“双11”销售火爆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鹅肝到鱼子酱,从蔓越莓到黑松露,这些中国新“土特产”端上国内高端餐桌、进入国际市场,拓宽了乡村产业的新赛道,提升了本土农产品的附加值,成为带动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曾经并不产鱼子酱的中国,如今生产了全球60%的鱼子酱。2024年我国松露出口约45.4吨,在2023年出口量几乎占全球贸易量三分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约40%。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其中变化值得品味。
紧跟时代的脉动、抓住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是这些新“土特产”俏销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多样而美味转变。发展多样化的高端“土特产”,能够更好顺应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
从“引进来”到“再创新”“走出去”,这些新“土特产”得以快速发展,正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生动注脚。
分析这些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让“引进来”的蔓越莓、朗德鹅等更好适应中国,还是努力突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科学培育品种生产出品质更高的鱼子酱,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规模化生产也让这些新“土特产”价格更加亲民,让更多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
更多中国新“土特产”赢得市场,也是供给创新带动需求的写照。为了让更多人群愿意尝试鱼子酱,生产厂商探索将鱼子酱添加到冰激凌、月饼甚至是北京烤鸭等各类产品中;黑松露被加工为风味香肠、面条等多种食品,品类更加广泛。与多种消费场景实现更好的链接,让产业发展找到了“流量密码”,有了更加开阔的前景。
更多新“土特产”端上高端餐桌,不仅因为“土特产”变“潮”了,也源自中国大市场的涵养力、支撑性更强了。
在庞大的中国大市场中,产业、物流等相互交织、互为支撑,每一个产品畅销背后,都有着系统集成的力量。例如,素以新鲜为品质之要的云南松露,曾经因物流的发展限制了销售半径。如今,伴随着物流网络越织越密,冷鲜等物流配送能力越来越强,带着露珠的云南松露最快24小时之内就能抵达全国各地,确保了更新鲜的品质卖出更好的价格。
区域合作的大棋局,推动了更多“土特产”背后的“山海”携手,共同成就“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四川鱼子酱产业兴起,有对产地养殖技术的引进,也有与浙江等地区食品加工工艺的合作、销售渠道的拓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加速资源要素流通、深化产业链协同,助推着中国“土特产”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发展以“土特产”为代表的产业是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引擎。面向未来,锚定建设农业强国这一目标,以科技为动力,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必将打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