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璐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12部门印发《金融支持北京市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扩大消费供给”方面,《方案》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
从私募股权融资到“新三板”挂牌,再到发行上市,《方案》旨在打通消费产业从早期初创到成熟壮大的全周期融资链路。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既解决了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痛点,也通过资本引导带动消费产业向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为提振和扩大消费提供底层支撑。
资本市场积极赋能
今年6月份,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从内容来看,《方案》对该项举措作出进一步部署落实。
《方案》提出,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1月19日,年内有18家可选消费企业上市,上市募资合计198亿元。从申万行业分类来看,13家为汽车行业,2家为轻工制造,电子、机械设备、纺织服装各1家。从上市板块来看,在沪深主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的数量分别为10家、6家和2家。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内18家可选消费企业上市,特别是13家汽车企业,彰显了消费结构升级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印证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方向。这不仅是资本市场对消费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认可,更是消费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动体现。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助力提振和扩大消费可从多方面发力。一方面,优化上市审核机制,让更多优质消费企业快速上市融资。比如,对符合新消费趋势的企业,加快其上市进程。另一方面,加强资本市场与消费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消费产业链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此外,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关注消费企业长期价值,为消费企业提供稳定资金支持,推动消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全周期资金支持
长周期消费产业如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方案》提出,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满足长周期消费产业融资需求。
朱克力表示,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能陪伴企业成长,避免短期行为,助力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田利辉表示,“耐心资本”绝非简单的长期投资,而是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对回报有长期展望的资本。这类资本能陪企业熬过转型期、研发期,解决长周期消费产业发展痛点,
谈及如何进一步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作用,田利辉认为,关键在于优化保障机制,包括优化退出渠道,完善考核容错机制,引导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等,让资本敢投、愿投、能投,推动“长钱长投”,真正成为消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方案》提出,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股权投资。从整体内容来看,《指导意见》和《方案》为消费企业搭建了全链条股权融资支持体系。
朱克力表示,从企业端看,这为消费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提供了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周期资金支持。生产端企业能通过股权融资扩大产能,渠道端企业可借此优化供应链,终端企业能提升品牌影响力。从产业端看,股权融资能促进消费产业升级。比如,新兴消费领域企业获得资金后,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从市场端看,全链条股权融资支持体系还能增强消费市场活力。更多优质消费企业上市,能丰富资本市场投资标的,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消费领域,形成资金与消费市场的良性互动,推动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这是打通消费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田利辉表示,全链条股权融资体系打通消费产业“融资堵点”,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全覆盖,既让企业有资金搞创新、补短板,又让资本有退出通道,形成“投融退”良性循环,最终夯实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其不仅破解了消费企业融资难题,更通过“资金—资本—资产”的正反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