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华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发展新动能继续壮大。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平稳运行面临不少挑战。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不利影响加深、国内市场供强需弱等复杂局面,我国经济顶住压力,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社会预期明显改善可谓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这亦体现了我国加强预期管理的成效。
一方面,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显著增强,预期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多部门联合发布多项经济、金融政策的情况明显增多,非经济性政策也纳入统筹考虑,强化了政策合力,尽可能避免“合成谬误”“分解谬误”。这从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预期改善可见一斑。从去年9月份多个金融管理部门打出“组合拳”,到今年一以贯之推进“长钱长投”,再到产业政策优化时充分考虑对股市的影响,无不显露出管理部门对资本市场的呵护。
另一方面,稳预期稳经济政策接续出台、持续发力,更加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提振消费政策为例,央地联动、长短相济的特征颇为明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商务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央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劲往一处使”,消费动能增强成为今年经济一大亮点。
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预期管理愈发重要,相关部门宜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助力经济稳中有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协同性,保持预期管理的“力度”。在经济周期调整和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政策引领对预期管理至关重要。这需要将短期的“稳”与中长期的“进”相结合,保持社会预期的稳定;将完善顶层设计与细化落实方案相结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让好的预期演变为好的结果;将政策研究制定、发布实施与效果评估相结合,强化各部门、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常态化协同,根据实际情况储备政策工具和应急预案,确保有能力应对超预期变化。
二是进一步强化引导的针对性,增强预期管理的“精度”。中国经济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互利共赢“朋友圈”越来越广,诸多境外机构自然也是预期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的对象。这需要监管部门增强预期管理的国际视角,统筹考虑境内外机构的关切,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境外机构的沟通。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较长过程中,宏观数据与微观主体、不同产业之间的“温差”预计长期存在。对此,预期管理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有的放矢,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媒体力量,提升预期管理的协同效应。
三是进一步强化效果的可及性,提升预期管理的“温度”。政府与各类主体的顺畅沟通是预期管理的重要一环。这有赖于主流媒体深化系统性变革,改进传播方式,更好履行舆论引导职责;监管部门也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示范案例等让政策可感可及,让相关主体切身感受到“实惠”。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提升预期管理的力度、精度、温度,无疑将有利于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护航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