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11月初,在今年“苏超”总决赛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几乎将我淹没。近6个月,85场比赛,线上线下观众超22亿人次,多么震撼!作为一名体育系统的从业者,作为一名江苏居民,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在江苏省体育局工作25年了,在群体条线工作近10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江苏开展“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桌、1条健身路径。当时许多人还没有健身意识,当我们把这些健身器材送到各村时,有的村干部甚至不愿腾出地方来安装。
而在2020年,我们体育局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发现,观众反映的8个问题中,居然有5个与全民健身相关,其中不仅有“运动器材损坏了要及时修理更换”“球场订不到,希望多建些球场”等具体需求,还包括“球场最好带灯光,这样晚上也能运动”“健身步道能不能用塑胶,避免伤膝盖”这样的精准需求。
经济发展了,观念变化了。这几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我深深感受到,群众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目前,江苏建成体育公园1400多个、健身步道5.23万公里,体育场地总数36.37万个。我们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将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送到群众身边。
在“苏超”之前,江苏的村级足球赛事活动已经发展起来了。被称为“村里世界杯”的农民足球赛,从徐州沛县起源。2023年春节前,沛县体育部门联系我们,说有些周边省市想来“约战”,但遇到村里足球场地不够、接待及保障能力有限等困难。省体育局立即划拨资金,组织专门力量,联动文旅、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新建高标准足球场,搭建可容纳数千人的看台,并完善了夜间照明、停车场、休息室等设施。
2023年以来,“村界杯”的比赛已从春节期间扩展到“五一”、国庆等假期,参加的队伍也从当地村民扩展到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的70多支球队,放大了品牌影响力。今年春节假期,“村界杯”举办的7天里,沛县七堡村、八堡村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并同步举办多项活动,11家重点餐饮酒店累计实现营业额约790万元,主要宾馆酒店客房入住率达89%以上。
在省内,我们积极推广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经验,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出了无锡江阴、镇江丹阳“村BA”,常州金坛、溧阳“村排”,苏州常熟“村跑”等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响应群众关切,关注群众需求,这些赛事火爆的背后是江苏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周末到城市体育公园看看,越来越多老人、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在散步、锻炼、露营——运动正融入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身边很多人都是全民健身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面向“十五五”,我们正在做许多工作:梳理各类“边角地”,如公园绿地、高架桥下等,见缝插针建设各类运动场地;多策划组织一些类似“苏超”品牌效应的活动,让更多人喜欢来看、愿意参加;与卫健部门联合推动“体卫融合”,帮助群众提高运动质量、提升身体素质。动起来是第一步,科学运动才能真正收获健康。推动全民健身从“想不想”向“会不会”转变,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延伸阅读
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场地设施供给不断增加,群众赛事活动蓬勃开展,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层场地设施数量和类型不断丰富拓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老旧小区变身活力社区,城市公园升级为运动公园,全国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健身有了新去处。
一系列赛事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参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出家门、走上运动场,享受运动乐趣,体育锻炼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截至2024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超过38.5%。
“跟着赛事去旅行”成新风尚,“村超”“苏超”“村BA”火爆出圈,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带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黄金组合”。据统计,“苏超”单场上座最多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展望“十五五”,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将不断提高均衡性、可及性,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积极锻炼、科学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