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20日电(崔凯)美联储最新公布的10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为应对劳动力市场温和降温与通胀压力缓解的双重趋势,委员会决定年内第二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此举标志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正式转向“中性”。
会议以10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决议。投反对票的两位委员立场迥异:理事斯蒂芬·米兰(Stephen I. Miran)主张大幅降息50个基点,而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杰弗里·施密德(Jeffrey R. Schmid)则支持按兵不动,理由是当前通胀仍显著高于2%目标,需更多证据确认其可持续回落。
缩表计划提前终止,准备金水平接近临界点
纪要同时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美联储将正式停止系统公开市场账户(SOMA)证券持有规模的缩减。该决定获得几乎所有与会成员支持。近期货币市场指标——包括有效联邦基金利率(EFFR)快速逼近准备金利率(IORB)、隔夜逆回购(ON RRP)使用量降至历史低位、常备回购便利(SRF)启用频率上升——均表明银行体系准备金已接近“充足水平”的下限。继续缩表恐加剧市场波动,威胁政策利率控制及国债市场稳定。
经济数据受限,决策面临“信息真空”
受联邦政府部分机构停摆影响,关键经济数据严重滞后。美国劳工统计局已于11月19日宣布取消10月非农就业报告,11月数据则推迟至12月16日发布——仅比12月FOMC会议早一天。这意味着美联储在12月议息时将面临“信息不全的困境”。
尽管如此,FOMC仍基于私营部门指标和地区联储“褐皮书”作出判断:2025年第三季度GDP增速虽放缓,但消费支出企稳,净出口转为正贡献。劳动力市场温和降温——8月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小幅上升但仍处低位;9月至10月招聘与裁员活动均维持低位,未现急剧恶化。
通胀接近目标但路径不明,关税成新扰动
9月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核心PCE同样为2.8%。委员会承认,年初实施的关税措施推高了商品价格,部分抵消了住房服务通胀的下行。多数成员认为,若剔除关税影响,通胀已接近目标,但亦强调:“通胀已偏离2%目标较长时间,尚未显现及时且可持续回归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纪要多次提及人工智能(AI)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型科技公司盈利强劲推动股市上扬,企业对数据中心和AI技术的资本支出被视为提升长期生产率的关键动力。相比之下,农业部门持续承压,面临作物价格低迷、投入成本高企及海外需求收缩等挑战。
金融风险积聚,政策沟通难度加大
联储工作人员警示,私募信贷领域近期的高调破产事件暴露了贷款质量下滑、尽职调查不足及隐性杠杆等问题。当前股市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对冲基金杠杆率进一步攀升,金融体系脆弱性被评定为“显著”。
在此背景下,FOMC重申“不预设政策路径”,强调将依据广泛数据动态调整。多数成员表示,12月会议“可能适宜”进一步降息,但并非必然。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将继续密切监测劳动力市场、通胀预期、金融市场动态及国际局势。
市场降息预期骤降,鲍威尔面临治理考验
受数据缺失影响,市场迅速修正预期。截至11月20日,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12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升至67.3%,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降至32.7%,较前一日大幅回落。
克利夫兰联储数据显示,10月全美21个州共有39,006名员工收到正式裁员通知,暗示就业市场压力可能正在累积。然而,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鲍里斯·施罗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指出,当前尚无明确疲软信号,且由关税驱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难以通过货币政策有效应对”。
“按兵不动可能是更审慎的选择,”他分析称,“维持利率有助于避免人为刺激通胀预期,防止局部价格压力演变为全面通胀。”
与此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正面临日益分化的FOMC内部意见。《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他正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信息受限与政策分歧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弥合委员会裂痕、达成共识并有效沟通政策意图。若失败,不仅可能引发市场剧烈波动,更将损害美联储作为独立央行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