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喻昭阳吴祺芸通讯员路金辉
机械臂精准挥舞,数据在云端无声奔流,屏幕上的数字实时跃动……在荆州市沙市区,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正席卷传统工厂,让生产变得更“聪明”、更高效。凭借在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上的突出成绩,这里已成为江汉平原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区,并斩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点上突破:企业 “智改焕新”
走进湖北赛利恩特石油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一套搭载5G和AI视觉的检测系统正精准扫描石油机械零部件,一旁的生产线上,28个智能托盘各司其职,一旦上料完成,便进入高效的“黑灯模式”,所有数据实时跃上云端。
“过去人工检测效率低、易出错,现在AI检测效率提40%,不良率降5个百分点。” 公司行政IT专员杨伟说。

作为一家专注油气钻采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该公司投入2000万元打造了智能云平台,将车间内80多台设备全部联网,实现了从下单到出厂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通过这套系统,我们的生产效率高出43%,库存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杨伟补充说。精准的管理也让产品溯源变得轻而易举。正因为这些扎实的成效,该企业成功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国家级融合应用示范企业。
同样尝到智能化甜头的还有荆州市衡德实业。在其注塑车间,一套自研的云平台正实时监控着生产线的“健康状态”,并自动调整至最优模式。
“以前排产靠人工,设备出了问题也不能马上发现。现在系统自动规划生产,还能提前预警故障。”公司IT运维负责人鲁兵表示,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后,次品率下降了37%,物料浪费减少了41%,用工成本也节省了近四分之一。

面对中小企业“转型难、不敢转”的顾虑,沙市区精准施策,通过发放700万元奖补资金、提供金融支持等务实举措,成功推动了48家装备制造企业完成改造,改造完成率高达145%。
线上联动:龙头引领 “链式协同”
在沙市区的数智版图上,龙头企业正发挥着强大的“头雁效应”。沙市区鼓励赛利恩特、红叶针织等龙头先行先试,进而带动石油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链上的43家企业共同转型,27家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项目并达到了国家数字化2级或以上水平。
赛利恩特将数字化能力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与供应商数据共享,物料供应准时率达99%,订单处理时间缩30%。

衡德实业则通过平台赋能,将数字化解决方案输出至石油机械、汽车配件等多个领域,成功服务多家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慧工厂项目荣获“光华杯”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彰显了转型实效。
沙市区聚焦优势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能力,建产业链协同平台,实现技术共享、资源整合、产能互补。
面上出彩:先导区建设 “全域突破”
单个企业的转型实践正在汇聚成全域转型的磅礴力量。
沙市区以1454座5G宏基站为坚实底座,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高效协同机制,联合荆州联通等三大运营商搭建楚知元国企产业运营平台,建设云仓、供应链、MES等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持续夯实算力基础。 同时,强化与省征信公司、省纤检中心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出台融资、奖补、人才等一揽子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转型热情。
扎实的投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沙市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获全国大赛优秀奖;累计有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在全省县市中名列前茅。

从赛利恩特的智能生产线,到衡德实业的数字化车间;从单个企业的改造升级,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沙市区正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清晰路径,书写着一份精彩的产业转型“数字答卷”。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