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立于2018年的钛深科技,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柔性离电触觉传感技术,在电池安全检测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同时,其积极探索布局人形机器人“具身皮肤”新赛道。近日,钛深科技董事长汪晓阳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了公司的技术壁垒、商业化路径以及对未来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规划。
破解传统传感器技术痛点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汪晓阳介绍,钛深科技的技术雏形源于2010年,由首席科学家潘挺睿教授在海外开创。2018年,钛深科技团队将技术落地中国,在深圳成立总部,并逐步在北京、成都、常州布局研发与市场团队。
柔性触觉传感器被誉为“下一代感知核心”,但其技术门槛极高。钛深科技提出的“灵透柔密广”(高灵敏度、透明、柔韧、高密度、广适用)技术特点,直击传统传感器的痛点。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压力传感器基于传统的压阻、电容原理,而钛深科技的第四代柔性传感机理——离电触觉传感技术,采用压力感应原理,通过可形变的离子材料层和柔性导电材料表面的接触面积改变来感知外部压力。因此,柔性传感器的应用场景领域可以拓展到实现各类基材如织物、橡胶、纸张的触觉智能升级。
汪晓阳解释,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压阻、电容方案的局限。“我们的传感器像织物一样柔软,且能实现温压一体感知,单点即可同时采集温度与压力信号。”
在技术产品化过程中,钛深科技构建了从材料配方、工艺设备到方案设计的全链条能力。汪晓阳表示,公司不依赖传统半导体晶圆工艺,而是通过新型功能材料与印刷工艺,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应用。
拓展多领域应用场景
在第15届全国运动会期间,赛事首次采用了“市电+储能”双主供保电方案,为8万人规模的主场馆及配套设施提供100%绿色电能。而在这一关键保电系统背后,钛深科技自主研发的膨胀力主动安全预警系统,以近万片柔性传感阵列构筑起“看不见的安全屏障”,用精准触觉为40MWh储能电站全程站岗。
汪晓阳介绍,大型体育赛事电力保障的核心追求为零失误、零中断。传统电池管理系统依赖电压、温度等间接参数,对电芯热失控的预警信号往往滞后,留给运维人员的应急处置窗口仅为数分钟,难以应对储能电站大规模集群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而钛深科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给电芯贴上“能感知呼吸的皮肤”:部署的柔性传感阵列可直接捕捉电芯膨胀力的微米级变化,从源头监测电池本征安全、结构安全与热失控风险。一旦电芯内部出现短路等隐患,或是机械疲劳导致的结构形变,系统将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精准预警,为运维团队预留充足的处置时间。
汪晓阳表示,当前主流品牌手机及汽车动力电池均需解决膨胀力监测问题。目前,钛深科技已进入头部车企供应链,并在固态电池领域与清陶能源及部分国际品牌企业有技术适配。公司因此积累了大量电池数据,构建了“检测+诊断”的双重能力。
除了在电池检测领域的应用,人形机器人领域则被汪晓阳视为钛深科技的另一增长曲线。他坦言,当前机器人多以预编程动作为主,缺乏精细化操作能力。“比如拿鸡蛋、做手术,甚至炒菜,都需要触觉反馈来调整力度和角度。”钛深科技的柔性传感器可部署于机器人指尖、关节乃至全身皮肤,提升其与物理世界的交互精度。在消费电子外骨骼场景中,触觉传感器能实时感知人体运动意图,实现“健步如飞”而非“滞后辅助”。
汪晓阳表示,两大场景的成熟度差异决定了商业化节奏:“电池检测已是刚需,而机器人赛道需伴随行业整体进步逐步放量。”
打造全链条竞争优势
在竞争分析中,汪晓阳认为钛深科技“无直接对标对手”。“目前欧美公司仍停留在销售检测硬件阶段,而我们已沉淀为电池健康管理的数据服务商。”他比喻,钛深科技不仅提供“把脉工具”,还能“开方治病”。这种全链条能力源于对垂直场景的深度挖掘——公司自建产线以控制质量、成本与交期,并通过数据训练优化算法。
相对于其他解决方案,柔性传感技术的成本优势在面积大、密度高的场景中尤为突出。汪晓阳举例,机器人本体皮肤若采用视觉方案需部署大量摄像头,而印刷类传感器成本低几个量级。“在肢体皮肤领域,我们的性价比优势无可替代。”
在资本策略上,钛深科技坚持“先赢后战”。汪晓阳透露,公司优先确保独立存活能力,再根据行业节奏规划资本市场路径。“当下重点是通过规模化量产巩固壁垒,未来目标则是指数级的增长。”
记者注意到,基于对柔性感知领域的看好,A股上市公司福莱蒽特近期以2500万元的金额投资了钛深科技,持股比例为6.1106%。对于此次投资钛深科技的原因,福莱蒽特表示,公司深耕材料领域,拥有多年材料合成经验,可以和钛深科技在一些前沿领域联合研发的独特柔性传感技术结合,尝试研发新型柔性传感高分子复合材料,双方在制备工艺流程上存在一定的技术复用性与相似性。
此外,在应用场景方面,福莱蒽特表示,公司在纺织印染行业有较多客户资源,结合钛深科技柔性传感器在智能穿戴领域的应用,如智能新材料服装纺织物等,可通过轻薄的传感器,精准感知并计算人体细微形变和温度,在运动智能感知新材料、户外智能感知新材料等多场景展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