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嘉年华将于11月21日至22日举行。智慧湾将迎来大批机器人,不仅有宇树科技的机器狗舞狮表演与人形机器人格斗表演,众擎机器人的功夫舞蹈,还有人形机器人、足式机器人、轮足机器人、灵巧手、传感器等机器人与零部件展览。
在宝山区积极推进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大背景下,连续两年举办产业大会有何深意?作为核心承载区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又将推出哪些令企业感到“解渴”的举措?
发挥各自所长,探索单点突破
深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十二载,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300家重点企业,其中80%以上聚焦机器人及相关领域,构建起覆盖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本体技术及量产、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在这里,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企业各展所长,形成了"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中的发那科早已落地中国总部,其三期“超级智能工厂”是日本以外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基地。眼下,由“四大家族”中的安川电机参与投资的共川科技也来到园区。公司总经理陆亦峰介绍,共川科技专注于液晶和钙钛矿面板搬运机器人研发生产,产品具备微米级操作精度和无尘化设计,可实现±0.2mm的定位精度,满足ISO 4级以上洁净室要求,适配液晶显示和钙钛矿光伏领域的特殊需求。“依托宝山的产业链基础和园区的生态优势,我们计划年底试生产2台设备,预计明年产能达500台以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
人形机器人赛道,园区企业也发挥各自所长,探索单点突破。今年6月刚落地的德普智擎,由深耕汽车行业的福然德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后者研发的蓝领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已在工业场景中“披荆斩棘”,不仅具备灵活的工作能力,还拥有业内领先的技术性能,如单臂负载达15千克等。强强联手组建的德普智擎,将继续聚焦工业领域,研发具备负载能力的机器人本体。
视觉能力出众的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盯上了船舶行业的焊接场景应用。企业总经理刘婷婷表示,在与船厂合作的多年中,企业发现了焊接场景中工人要弯着腰,手持喷枪焊接,遇到夏季高温,作业环境令人煎熬。凭借对生产线的熟悉和技术积累,企业也踏出了新的一步,研发身高1.8米、重75公斤的人形机器人。“从硬件、底层软件到感知算法全部自研,这款机器人将通过视觉引导实现焊缝跟踪与检测,有望破解船舶焊接环境恶劣、作业难度大的行业痛点。”
让园区成为“真实场景集合体”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给自身的定位是“产业服务合伙人”,为此,园区在常规招商的同时,格外注重企业服务,围绕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搭平台、补要素。产业大会上即将发布的几项重磅举措均是为企业量身定制。
比如建立宝山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中心。机器人企业普遍对此期待,有人说,“数据是泛化能力的基石。靠我们自己在企业模拟场景进行训练,数据的可靠性稳定性或许能达到95%,但再要提升,就需要高质量的真实场景数据。”
园区要解决的就是这类需求,通过库帕斯、宇树等企业共建,一批真实的生产线场景将被整合起来,为人形机器人研发训练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避免人工搭建场景的局限性。其中,库帕斯将发挥专业功能性语料服务运营平台作用,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流程,提升企业数据采集人员能力,确保高质量与可用性。园区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架构搭建与选址已完成,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未来整个园区都有望成为“真实场景集合体”,企业可按需切换场景。
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园区与中国电信合作打造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供应链平台。这一平台将园区内企业的核心产品纳入其中,企业通过APP即可搜索所需产品,获取供应商名称与联系方式,实现“园区内采购、零距离对接”。据介绍,平台1.0版本聚焦信息对接,未来的2.0版本有望实现线上采购功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与时间成本。
推动宝山复旦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落地,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园区在抢占具身智能赛道发展先机方面也作出了努力。在宝山区支持下,园区将进一步助力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搭建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加强3D打印、机加工、PCB加工、非标部件等加工设施部署,满足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本体原型设计、柔性制造、小批量生产等需求。
以“集群”理念优化空间布局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张颖表示,长远来看,园区目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与应用生态圈。后续将持续深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强化补链延链与融合发展,依托首宝专项基金培育经济新动能;加快释放、建设园区自持产业空间,践行“筑巢引凤”战略,打造创新创业策源地与成长高地;持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联动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拓展全球市场。
从区级层面来看,宝山正以“集群”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其中,南大“人形机器人创新港”作为研发训练的核心引擎,集约布局算力、语料、训练场、中试验证等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集开源研发、功能训练、创新孵化、场景应用等于一体的创新环境,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策源高地;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及产业辐射区是产业化的坚实底盘,加快引进和培育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和本体制造企业,支持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企业开展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宝山高新区等“应用基地”是示范推广的广阔舞台,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工厂、进企业、进实验室等,打造“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开展细分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
“一港一园一基地”将在功能上实现互补,发展上彼此联动,为企业提供“从0到1”再到“N”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旨在让创新成果在宝山实现“无缝转化”与“敏捷落地”。
在宝山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只有重点区域中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求、创造真价值,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环境中锤炼技术,才有可能探索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应用范式。为此,宝山区接下来将主动在制造、文旅、公共服务、城市治理四大领域批量开放“高含金量”的应用场景,邀请全球企业将宝山作为“最佳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