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震荡上行催动资金入场,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强势复苏,但“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格局亦同步加剧。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今年新发基金达1332只,创近三年新高,一扫过去三年连降阴霾。市场热度肉眼可见,不仅新基金平均认购周期大幅缩短,“日光基”与“小爆款”也频频出现。
然而,繁荣景象之下,行业“贫富差距”正急剧拉大。发行资源高度向头部集中,富国、南方、易方达、华夏四大基金公司年内狂揽近2000亿规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家中小机构面临发行数量少、发行规模小的困境,更有34家机构甚至一基未发。
站在年末关口,机构已将目光投向跨年以及明年的布局计划,含权产品成中大型机构的共同选择,ETF、“固收+”以及主动权益产品构成产品规划的“三驾马车”,同时,部分中型公司则倾向于在细分赛道寻求差异化突破。
新发复苏背后分化加剧
伴随A股市场震荡上行,资金入场意愿显著增强,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同步迎来复苏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以基金成立日来计算,今年以来全市场共计发行公募基金1332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合计发行规模突破1.03万亿份。
这一数量不仅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在本年度尚未结束时已创下近三年新高,一举扭转了过去三年发行连续下滑的颓势。不过,市场热度的回升中仍藏“冷意”,年内新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7.75亿份,处于近十年低位。

市场热度回升直接体现在募集周期的大幅缩短,甚至频频出现“日光基”。据第一财经计算,今年以来新基金的平均认购天数为16天,较去年同期的23.31天缩短超7天,效率提升显著。截至目前,年内已有379只新产品宣布提前结束募集。
在这之中,多只非发起式主动权益基金再现“一日售罄”的盛况。如9月发行的招商均衡优选、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博道惠泓价值成长,10月的中欧价值领航,11月的富国兴和以及中欧鑫悦回报一年持有等,均实现首日售罄。其中招商均衡优选按最终确认比例推算,首日募集资金超87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除单只“日光基”外,“小爆款”产品亦持续涌现,剔除机构资金占比较高的债券型基金后,FOF产品成为资金青睐的另一主线,部分产品首发份额超55亿元。以11月18日成立的易方达如意盈安6个月持有为例,该产品仅用5日募集到58.48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为2.47万户。
与此前“规模狂欢”阶段不同,此轮回暖中未出现单只规模超百亿的“巨无霸”产品,主动限制首发规模成为行业共识。第一财经从业内获悉,基金公司及代销渠道普遍采取规模管控策略,多数新产品募集上限设定在50亿元以下。
市场回暖的红利,正加速向头部机构集中,行业分化格局进一步加剧。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今年以来共有130家基金公司布局新产品,规模排名前4名的机构合计规模超过1945亿元,占总量的18.33%。
其中,富国基金以60只新基金的发行数量位居行业第一,合计规模445.59亿元;南方基金则以39只产品斩获517.72亿元的发行规模,在规模维度占据优势。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紧随其后,二者新发数量均超50只,规模分别达512.32亿元、469.6亿元。
反观中小机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61家基金公司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不足5只,21家仅成立了1只产品;同时,从规模看,39家机构年内新发规模不足10亿元,这一群体的合计规模182.37亿元,这一数据在单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7位。
此外,目前公募持牌机构有164家,这意味着有34家机构年内尚未发行一只新产品,陷入“颗粒无收”的窘境。在这之中,大多为规模不足千亿元的小型基金公司,其中不乏同泰基金、博远基金、益民基金等百亿元规模以下的机构。
布局聚焦含权产品
随着年内行情逐步进入尾声,公募机构已着手谋划跨年产品发行及明年投资主线。第一财经从多家基金公司获悉,含权产品仍是中大型机构接下来布局的核心方向,ETF、固收+、主动权益“三驾马车”成标配,同时QDII、FOF等多元品类亦被纳入规划。
有多家大型机构人士回应称,均衡配置、前瞻布局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大型机构的优势在于综合投研能力,需通过多元产品矩阵捕捉不同市场机会,布局“不会押注某一类产品”,因为“机会来临时你得在场”。
“接下来依然重点关注ETF、‘固收+’以及主动权益产品,这三类核心产品缺一不可。”华南某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对于规模较大的机构而言,产品线的全面性至关重要,不能“偏科”。除核心品类外,QDII、FOF、以及REITs产品也会尽量兼顾。
这一思路并非个例。另一位大型机构市场部人士补充称,由于权益市场热度延续,主被动产品都得布局,但策略上将更强调多元化,单只产品规模也会更加克制;固收方面,因债市调整、赎回量较大,未来也同样会进行重点布局,以承接后续需求。
中型机构则在全面布局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突破。华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权益投资仍是公司未来的核心发力条线,将按照主动权益与被动权益双轨推进,完善核心赛道覆盖的基础上,前瞻性介入当前拥挤度较低、具备成长潜力的细分领域,保障在不同行情下均有稳定的规模与业绩增长点。
另一方面,“固收+”也是多家公司谈及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综合第一财经了解的情况,这一决策既基于对市场环境的判断,也源于对投资者需求的把握。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市场震荡波动的特征,有利于“固收+”的发展,且产品业绩与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正反馈,业绩较好的产品“吸金”明显;此外,存款搬家、理财等投资者对相对稳健回报产品有较强的配置需求。
机构的布局节奏,与对后市的判断紧密相关。近期,A股和港股市场波动加剧,截至11月20日,上证指数、恒生指数近5个交易日分别下跌2.44%、4.57%,恒生科技指数的跌幅更达6.8%,短期调整态势明显。
“短期来看,年内A股和港股均需要震荡休整。”某中大型机构权益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表示,核心原因在于四季度时间窗口由于估值切换,市场会偏好低估值品种,加之今年以来增量资金以两融、保险资金、固收+等绝对收益资金为主,在今年股票收益可观的情况下,年底存在兑现收益的诉求。
尽管短期偏谨慎,但该基金经理对明年市场持积极预期。他认为,明年随着海外AI巨头公布未来资本开支计划,国内政策进一步明确,预计市场增量资金或将再度流入,由此当前若市场回调,或将是逢低布局的良机。“明年会相对关注A股和港股、黄金、人民币升值、短端美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