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这条路走对了。
2025年,国产化已从政策议题演变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主线。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国产芯片预期占比将提升至40%,加之近来国产软件板块持续发力,相关概念股逆势表现活跃。在“安全可控”成为数字基建底层逻辑的背景下,市场不再满足于概念炒作,而是聚焦于真正具备落地能力的技术路径与商业闭环。
当大模型迈入全栈国产化时代,中国AI产业正从“能用”向落地深度应用要“好用”跃迁。Gartner预测到2029年,AI工作负载将占据云计算的50%,这意味着未来几年AI将成为云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智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倒逼算力基础设施升级,更对系统的可用性、可控性和可信度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过程中,京东云以“渐进式真替真用”为方法论,依托万亿级真实业务场景打磨技术底座,其路径选择正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国产化三大关卡:可用、可控、可信
多位信创领域专家指出,当前国产化推进的最大瓶颈并非技术空白,而是生态割裂与迁移成本过高。“很多企业愿意支持国产,但不敢‘一步到位’。”一位行业人士坦言,“一旦核心系统停摆几小时,损失可能远超替代收益。”
我们可以把这一现实困境归结为三个核心挑战:
一是“可用”问题。尽管国产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已实现基本功能覆盖,但在高并发、低延迟、长周期运行等严苛场景下,稳定性仍需验证。尤其是在X86与ARM架构并存、多种国产OS共存的复杂环境中,兼容性成为首要门槛。
二是“可控”难题。全量替换不仅涉及硬件采购,更牵涉软件重构、人员培训、运维体系重建等隐性成本,一些企业因担心ROI不明确而暂缓国产化部署。
三是“可信”鸿沟。企业无法承受“推倒重来”的风险。如何在保障现有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实现新旧生态平滑融合,是决定国产化能否“真替真用”的关键。
归根结底,国产化的终极考验,不是实验室里的性能指标,而是生产线上能不能一边“跑订单”,一边“换轮子”。
京东云破局:渐进式“真替真用”
面对上述挑战,京东云尝试的路径是:渐进式推进“真替真用”。他们认为这是自主创新建设的最优解。
现在,这一思路正逐渐被行业视为更具实操性的国产化范式。其核心在于三点:
首先是多芯多活,一套系统,管理不同芯片架构的计算资源,屏蔽底层架构差异,实现异构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在此之上,构建多活的应用系统,确保任意单一芯片架构的故障不影响业务整体可用性;
其次是渐进式替代,借助产业级云操作系统,对接各类自主创新替代方案,并持续增加自主创新产品份额,逐渐完成从小规模试点验证,向大规模真替真用转变。从小规模应用场景起步,风险和成本更加可控;
再者是基于自身真实产业场景,打磨自主创新的软硬件,实现业务体系不断升级迭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实践之所以具备参考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背后的真实业务压力测试。

京东云渐进式“真替真用”,正在经历万亿级场景验证。现在,超万卡国产化算力应用在京东零售、物流、金融等业务中,支撑商品研发、广告、搜推、客服、风控等细分场景,护航央视春晚、京东6·18、京东11·11这些流量洪峰的时段,要知道这对系统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以及政务、金融、能源等复杂行业,实现产业级真替真用。
“京东云的优势在于,它既是技术提供方,又是重度使用者。”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更能理解企业的真实痛点,也更有动力推动技术和产品落地。”
构建自主可控的智算底座
随着大模型深度应用的全面到来,基础设施架构正经历从“CPU为中心”转向以“GPU为核心”。企业需要构建以GPU为核心的混合计算架构,这就是行业里所说的AI Infra 1.0。

在算力调度方面,京东云JoyScale AI算力平台凭借行业领先的异构算力调度能力,与华为昇腾、海光、寒武纪等国产芯片深度合作,实现从内核层统一调度英伟达及国产芯片,为企业提供高效自主的算力解决方案。这源自京东云超3700万核容器集群的长期技术积累,历经6·18、11·11等极限场景验证,确保混合计算的极致稳定。

在模型开发方面,京东云JoyBuilder模型开发平台,内置自研高性能推理引擎,实现训练与推理的全面提速。平台提供超百种开源模型与算法组件,支持企业基于自身数据快速定制专属大模型,在提升实时推理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应用成本。
尤为关键的是数据安全,这也是AI应用的基石。京东云基于多年积累,打造安全可信的数据空间。采用100%国密算法,实现全链路加密,并通过“可用不可见”的安全沙箱技术,确保数据在流通与加工过程中的绝对安全与合规。
此外,京东云JoyOps,基于京东积累的10万+运维知识,通过大小模型结合与多智能体协同,有效实现根因分析、告警降噪和故障快速定位。QPS到千万级时,可用率仍可高达99.99%,为业务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市场对国产化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几年,投资者更多关注“有没有”,如今则聚焦“好不好用、值不值得买”。可以看到,2025年是国产化从“政策驱动”转向“商业驱动”的拐点,能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且经受过极限场景考验的厂商,将获得超额溢价。
国产化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国企业在全球技术博弈中拥有真正的选择权——既能拥抱开放生态,也能守住安全底线;既可以追求极致性能,也能掌控核心命脉。
在这场关乎未来十年数字主权的竞赛中,像京东云这样持续修炼内功者终将胜出。而市场正用真金白银,为那些真正穿越周期、创造价值的玩家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