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于11月18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全会决议。11月19日下午,天津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十五五”期间,天津市将更好统筹深度融入和积极引入两个抓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抢抓发展重要时间窗口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新闻发言人王力军介绍,全会把握时间窗口,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十五五”时期是天津市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重要时间窗口。市委全会在全面推进《建议》部署的重点任务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思维,明确了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
一是更好统筹增强战略谋划力和战役战术执行力,强化“十五五”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二是更好统筹深度融入和积极引入两个抓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三是更好统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更好统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五是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六是更好统筹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充分激发有效需求。七是更好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增动力添活力。八是更好统筹文化传承发展和赋能城市提质,持续增强文化创新力、城市吸引力。九是更好统筹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十是更好统筹民生兜底和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十一是更好统筹推进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持续向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推动京津同城化区域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建议》分论部分部署的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主要任务提及:“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度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面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对媒体记者表示,这些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牵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不断展现新气象。“十五五”时期,天津市将突出“深度融入”与“积极引入”双向赋能,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全方位协同发展格局,更好发挥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融入”就是深度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融入: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融入,主动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化应用场景联建联用,合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二是在产业协作方面融入,协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围绕卡点堵点联合开展补链强链行动,实施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发展行动,构建产业链群分工协作和梯度配套新格局,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在城市功能方面融入,推动京津同城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京津城际高峰通勤保障能力,完善区域轨道交通布局,深化津冀港口投资运营合作,加强京津机场协调联动,优化提升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资质资格互认范围,建设更多教育、医疗联合体,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应用范围,推进文旅商贸深度融合。
“引入”就是积极引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着力在两个方面引入:一是市场化引入疏解功能资源。全力服务符合天津功能定位的央企央院央所到天津布局,提高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合作平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系统落地一批标志性、带动性项目。二是体系化引入创新资源和创新模式。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沿京津发展轴集聚延伸,加强与北京中关村等联动创新,全面提升天开园等科创园区建设水平。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以站带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人。
戴永康表示,“融入”与“引入”双向赋能深度耦合。以“融入”服务“引入”,通过主动融入京津冀整体布局,提升自身的区域价值和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为“引入”创造更优越的条件。以“引入”赋能“融入”,通过积极引入北京的科创成果、先进理念和人力资源,不断增强自身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以更高的能级“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形成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