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器人是工具,而具身智能是‘智能协作伙伴’——我们要替代的是高危、高强度的重复劳动,而非人的价值。”11月19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变革破局共生共赢——2025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仁新机器人CEO、仁新企业集团执行总裁胡豪杰指出,工业具身智能正在实现从“工具替代”到“能力进化”的跨越,成为重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的关键力量。
胡豪杰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备受社会关注,但在真实的工业场景中,非人形的轮式、履带式及固定底座机器人因其在稳定性、精度与可靠性方面的优势,已率先在焊接、切割等复杂工艺中实现商业化闭环。
胡豪杰表示,工业具身智能不是简单替代人力,而是系统性地承接那些“年轻人不愿再从事的高危、高强度、高技能工种”。
据悉,仁新机器人通过构建“手眼足脑”协同系统,在光伏支架、储能柜体、风电钢管等中大型工件场景中,已实现焊接、切割等工艺的全程自主作业。
在实际应用中,“手”依托多层多道焊接工艺库,适应从薄板到厚板的材料差异;“眼”通过3D视觉实现10秒工件建模与焊缝提取,摆脱了传统预编程的束缚;“足”借助SLAM导航在复杂地形中自主移动,打破固定工装的限制;“脑”则通过自学习AI引擎动态优化作业策略,形成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完整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丰富的工业场景正成为培育具身智能技术的独特土壤。
胡豪杰认为,欧美市场由于缺乏中国这样量大面广的应用场景与数据积累,在工业具身智能的落地速度上已显滞后。他透露,仁新机器人在国内已与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复购率超过95%。同时,其在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技术输出与本地化服务。
在商业模式上,工业具身智能正从设备销售走向能力输出。胡豪杰介绍,在与客户企业的合作中,仁新已尝试“焊接服务按件付费”的RAAS模式,客户无须承担设备投入,即可根据生产波动灵活调用机器人产能。
胡豪杰透露,在垂直工业场景中,仁新已走通可闭环、可复制的商业路径。在他看来,真正的技术突破不靠营销概念,而取决于是否“让每一个客户赚到钱”,是否在安全、效率、质量上创造可验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