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消费市场发展如何、外卖骑手在县城生活得怎么样?近日,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与南方报业南方社会发展智库发布了《扎根小城,活力骑迹: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的新生活图景》报告,呈现出县城骑手“收入相对高、时间灵活”的特质,以及骑手劳动保障进展显著。报告显示,近八成县域骑手日均在线8至9小时,骑手普遍认为工作“时间灵活、收入不错”。更为重要的是,在县城跑单能够满足骑手照顾家庭、享受生活等个性化需求。
一段时间以来,以县城为代表的县域经济被视为基础相对薄弱、年轻群体千方百计要“走出”的区域;骑手尤其是活跃在县城接送单的骑手,也通常被贴上“依赖老家”“没有出路”等偏见标签。然而,这份以粤港澳大湾区县域为对象的“县城骑手报告”,却给出一份有事实、接地气、有说服力的答案——县域经济、县城骑手,绝非一些人眼中滞后、无奈、“被困住”的代名词。相反,如今的县域经济大有可为,在县城的骑手也大有作为、大有所得。
不论是从工作时长、收入待遇、平衡工作和生活等维度看,这份报告所揭示出的,是县城和骑手的“双向奔赴”。这种双向奔赴背后所蕴藏的,是近些年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骑手就业观念更新的现实。从县域经济角度说,随着扩大县域消费、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不断深化落地,县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正呈现服务升级、业态融合的新特点。不仅县域消费市场旺盛,商超、特色餐饮等线上需求也激增。某种程度上,外卖骑手已从“大城市专属”转变为“县域刚需”。而从骑手角度看,新一代骑手群体的就业观念也已发生改变。与过去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谋生活不同,如今的骑手更看重就业性价比、生活品质以及收入与生活的平衡。报告显示,80%受访者认为工作强度适中,“时间灵活、收入不错”成为共识。这种选择背后,是骑手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
县城有机会、骑手有意愿,只是一个好的开头。要想让县城消费“活络”、骑手踏实留下,关键还得靠政策举措激活、劳动保障落地。从这个意义来说,县域经济和骑手的双向奔赴背后,涌动的是新业态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真切落地。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既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也发力于骑手等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政策驱动下,互联网平台克服现实难点,积极跟进响应,在激活县域市场、提升骑手福利保障等方面展现出责任担当。以骑手劳动职业保障为例,早在2021年,美团便开始探索为骑手缴纳社保;2022年7月,平台开始试点“新职伤”(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2024年,平台就骑手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形成初步试点方案。2025年10月,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正式覆盖全国,向全部骑手开放。类似关键福利的不断探索、兜底保障,是平台用技术和责任促进就业公平、就业质量的生动体现。某种程度上,也“抹平”了大城市和县城的就业机会、收入差距和生活质量。
县城与骑手“双向奔赴”,看似是调查报告捕捉的新现象,实则是县域消费升级、经济潜力释放与骑手个体价值实现的同频共振。相信随着县域经济向新发展,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平台保障持续优化,越来越多骑手,将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就业舞台、书写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