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在深圳前海开幕,与会专家学者共商“十五五”我国金融发展大计,共话湾区合作新篇。
近年来,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这既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也倒逼金融领域突破传统框架、探索制度与模式革新。
“依托大湾区独特制度优势,在探索金融制度创新与开放合作中先行先试,积极服务湾区建设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的先行和前沿阵地,需要加强“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深化全球金融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为全球金融发展稳定注入新动能和正能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开放则是激活创新活力的关键密码。“真正的金融强国必须成为维护全球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在会上表示,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重要“压舱石”,传递了自信与合作的明确信号。
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试验田”与“窗口”,粤港澳大湾区的银行、保险等核心业态在“十五五”期间的转型深度,直接关系到金融强国建设的推进节奏与质量。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保险业要更好地发挥作为经济社会“减震器”与“稳定器”作用,助力“十五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安全与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保险力量。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认为,中国银行业已迈入转型升级、价值创造的新阶段,需要将国家所需、行业所向、客户所愿和自身所能紧密结合。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表示,人工智能(AI)已成为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引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中的作用,把资本市场建设成为激励创新、引导社会向上发展的关键力量。
吴晓求建议,“十五五”时期应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从资产端、需求端、制度端重构资本市场生态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基于规则、开放包容、共享增长的“中国方案”。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认为,AI技术快速迭代,金融资产中的科技应用正经历快速且深刻的转型。通过融资租赁、产业链分工等将重资产转化为轻资产,并以全栈式重资本支撑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趋势。
“大湾区凭借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产业链协同与制度创新,正成为‘轻资产、重资本’转型的核心实践区域,要持续推进这一转型进程,推动产业链共赢与创新迭代,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王忠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