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购买的标称“年化收益3%”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持有后的收益缩水近半。更有投资者被短期收益率高达7%甚至10%的“爆款”产品吸引入场,赎回时却发现收益明显不及预期。
这些投资者可能遇到了业内存在已久的“理财打榜”玩法——某些理财公司有意将一些新发产品打造成短期业绩排名靠前的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榜单、媒体宣传、客户经理推荐等方式,快速吸引投资者申购。“理财打榜”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方式,理财公司凭借“打榜”产品的较高收益率,快速吸引投资者入场,做大产品规模,业内也将这种产品称为“理财刺客”。
推出高收益率的产品,就营销角度来看——为了卖出产品,获得更多客户,无可厚非。究其原因,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投资者仍习惯于追求确定性收益。尤其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叠加“资产荒”,理财产品要维持符合投资者预期的收益率,难上加难。
然而,“打榜”产品往往是买入时收益很高,到期后收益率大不如预期。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具有欺骗性,也有失公允。
这类产品背后套路多多——为了在榜单上“出圈”,理财公司必须让“打榜”产品在特定时间窗口内展现出远超同类产品的收益率。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借助估值“美颜术”,提高短期收益率。
估值是一种价格发现手段,采用何种估值法,直接影响理财产品净值。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普遍采用摊余成本法、市值法。为了稳住和提高产品收益率,不少理财公司就在估值法上做起了文章,逐渐衍生出一些估值“美颜术”,且日趋技术化和隐蔽化。例如,利用“T-1估值”机制下的已知价申赎制造套利窗口,在建仓期集中配置高息资产以拉高短期年化数据,通过信托通道在不同产品间腾挪收益,甚至采用尾差调节等更不易察觉的操作。
其中,“T-1估值”成为近期部分机构“打榜”营销的新手段——即申购和赎回按前一日净值确认,而非当日净值。在市场大涨时,投资者可按昨日较低净值买入,锁定当日涨幅;在市场大跌前,则可提前赎回规避亏损。这种“已知价交易”虽看似便利,实则扭曲了产品的真实风险收益关系,还可能被用于将老产品的收益输送至新发产品,制造短期高收益假象,以吸引资金流入。
从这一角度来看,借用估值手段过度“美颜”收益不仅掩盖了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还可能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真正坚持净值化、运作透明的产品因短期收益不具吸引力被冷落,而依赖包装手段的产品大行其道,最终损害投资者信任。
过度“美颜”收益还可能反噬理财公司自身。上海证券报记者观察到,此类“打榜”产品多为开放式设计,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一旦实际收益不及预期或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往往迅速赎回,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进而对产品运作和机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资管新规落地7年来,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在今年三季度末达到32.13万亿元,行业也从“快”走向“稳”,步入告别规模情结、转向能力驱动的关键阶段。事实上,多数理财公司都认识到,若不能加快构建自主投研体系、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则难以适应净值化时代的竞争要求。
就记者观察来看,一些理财公司现在更重视质量竞争,因为只有真正具备资产配置能力、风控水平和投资者服务能力的机构,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受到市场认可的一流投资机构。
从理财刚兑到净值化时代,投资者心态也在发生转变,更在意收益的稳健性,但是面对高收益产品的诱惑,仍需树立理性的投资逻辑,避免“踩坑”。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方面,要仔细阅读产品合同,明确投资基准,并关注产品实际表现与基准的偏离情况;另一方面,在评估产品时不应仅关注短期收益或市场热点,而应拉长观察周期。“投资者宜养成定期阅读产品报告的习惯,提升自身专业判断能力,或借助独立专业人士进行分析,避免陷入‘追涨杀跌’的散户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