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沪指跌近2%,创业板指跌逾3%。盘面上,船舶制造、转基因、水产养殖、粮食概念逆势走强,能源金属、锂矿概念、有机硅、电池、钛白粉、动力电池回收、化肥行业、小金属概念领跌市场。
截至午间收盘,沪指下跌1.88%,报3857.24点;深成指下跌2.72%,报12627.85点;创业板指下跌3.18%,报2945.61点;科创50指数下跌2.61%,报1293.51点;北证50指数下跌2.78%,报1405.32点。全市场上涨个股有474家,下跌个股有4956家,28只股涨停,55只股跌停。两市半日合计成交13055亿。
今日要闻
11月20日,摩尔线程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本次公开发行日期为11月24日,发行价格为114.28元/股,对应的2024年摊薄后静态市销率为122.51倍,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2024年静态市销率平均水平。
11月20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明确采购的新能源汽车种类,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氢能)汽车。这意味着,燃料电池汽车被纳入政府采购目录。A股中燃料电池相关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近38%,凯美特气、中材科技、金发科技等个股年内股价翻番。
9月“迟到”非农数据超预期 美联储内部分歧难消 12月降息的可能性继续下降
9月非农数据姗姗来迟,标志着因美国政府停摆导致的官方就业数据空窗期正式结束。虽然时效不足,但考虑到11月非农就业数据推迟至美联储12月政策会议后公布,而9月数据并未消除美联储内部分歧,12月降息的可能性继续下降。
华为AI突破性技术要来了!多家公司回应 高研发绩优股名单出炉
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超5000万元且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或好转的华为昇腾概念股共19只,其中,软通动力研发费用达7.71亿元居首,高德红外以4.98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居次席,安恒信息、云天励飞-U、彩讯股份等4股的研发费用均超2亿元。
机构观点
中信建投:证券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锚定十五五“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核心导向,证券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核心驱动来自于三大政策性机遇:一是政策引导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科创板、创业板深化改革推动投行升级价值创造力,匹配高科技实体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打开投行业务中长期增长空间。二是政策完善长钱长投生态。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持续畅通,借权益产品扩容激活券商资管与机构业务增量,推动行业向配置驱动转型。三是政策推动一流投行培育与国际化相辅相成,中资券商可依托中国香港市场及互联互通政策加速国际业务突破,并购整合将助推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提升头部券商资本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华西证券:持续看好锂电多环节涨价
华西证券研报表示,国内外储能快速发展,动储需求共振,带动锂电产业链出货有望持续扩大,部分环节供应偏紧,如六氟磷酸锂、VC等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行业高景气度得以印证,预计涨价趋势有望扩散至其他环节。前期部分环节供应商盈利能力处于低点甚至亏损,后续随着涨价的落地,预计迎来量利齐升的向上阶段,持续看好储能电芯、六氟磷酸锂/VC&电解液、铜箔、正负极材料、隔膜等环节。
中金公司:割草机器人行业迎来“奇点时刻”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技术迭代、价格下探、用户培育推动割草机器人行业迎来“奇点时刻”。低渗透、高成长、广空间赛道,中金公司认为当前类似2017年的扫地机,无边界技术变革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推动品类进入技术红利期。渠道能力、产品技术、供应链及成本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要素。
中信证券:看好MRO头部企业利润迎来进一步释放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在中国MRO工业品采购数字化率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行业规模仍有大幅提升空间,海外成熟市场代表性厂商在度过成长期后,年营收增速亦能多年维持10%-20%区间;同时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中国MRO行业有望长期共存至少两家百亿级别年营收公司。在全球多模态大模型持续进化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将同步进行,驱动代表性公司进一步降本增效,实现长足利润释放。
中国银河证券:2026年农业行业关注点在于等待并捕捉行业拐点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2026年农业行业关注点在于等待并捕捉行业拐点,回归基本面的核心指标跟踪,在估值相对合理区间寻找切入点。具体来看,养殖板块持续强调攻守兼备,但区别于25年以守为主基调,26年更强调对未来潜在弹性的把握;宠物板块经历估值回归,等待业绩增速恢复,投资机会将再次来临。
华泰证券:看好煤价中枢企稳后、降息周期煤炭红利逻辑,推荐动力煤龙头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6年电煤保供中长期合同签订和履约监管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5〕985号)(简称“2026版”),明确了2026电煤中长协合同形式、定价基准、履约监管方式等。相比2025版本更加市场化的坑口长协合约将有利于稳定履约率,看好煤价中枢企稳后、降息周期煤炭红利逻辑,推荐动力煤龙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