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的多语种熊猫“慢直播”,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转化的100款新品,以熊猫为主题的金币……走进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熊猫文创集市,很难不被一种“混搭感”所吸引:一个极具张力的文化IP碰撞空间就在眼前。
这一幕,构成了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的生动注脚。11月21日,以“共护熊猫家园、共建美丽世界、共享开放机遇”为主题的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成都开幕。
翻看此次大会的议题设置,不仅涉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半径更已延伸至城市、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一种“提示”:在当下语境中,大熊猫早已超越生物学意义,成为一种具备高度稀缺性的“超级IP”。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正以大熊猫为媒,探索一条从自然禀赋到现代产业的转化路径。而这,更是一场关于超级IP与城市发展如何实现深度“共生”的叙事。
寻找熊猫IP的产业“厚度”
IP的商业价值日渐宽泛,早已不再局限于玩偶、纪念品或单一的门票经济。放眼全球,以迪士尼为代表的成熟IP,其背后都有一条精密咬合、层层递进的产业价值链。
对于从自然界生长来的“熊猫”而言,上述逻辑依旧成立。夯实创意的工业化底座十分必要——不断扩充“创意池”,并为非标的创意寻找标准化的产能。
作为全球熊猫伙伴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已连续举办两届,其核心意图便在于构建具有长线生命力的IP矩阵。
正如大赛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傅榆翔所言:“我们鼓励参赛者突破熊猫元素的传统表层应用,转向对熊猫文化的深度再生与创造。”
据悉,首届大赛共征集原创作品超1.3万件,并完成8417件在蓉版权登记。截至目前,熊猫家园运营中心已签约137位中外新锐设计师,孵化“熊猫家园”八大IP,形成从创意研发到商业落地的闭环链条,大赛成果投产总值已达约5亿元。
集聚“全球能量”,成都正将分散、抽象的“熊猫”符号,通过法律确权以及商业孵化的方式,提炼为一个个可被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独立IP资产。
创意是起点,落地与转化是商业闭环的关键。
据了解,在本届大会期间,根据首届大赛创意作品转化而来的熊猫家园100款新品将一一揭晓。同时,位于成都交子大道的首个线下旗舰店“熊猫家园潮玩中心”也已开门迎客。
作为成都构建熊猫文化创新体系的载体之一,熊猫家园潮玩中心不仅展示赛事成果与品牌合作,更通过潮玩、手作与IP衍生内容,推动大熊猫文化以更年轻、更国际化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
“创意设计—研发生产—版权保护—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的构建,便是寻找熊猫IP产业“厚度”的过程。
为城市肌理注入“灵魂”
如果说产业解决的是“造血”问题,那么空间则解决“容纳”问题。
观察国内外超大城市的发展路径,无不展现出极力寻找一种能够黏合文商旅体的“超级接口”的过程。例如澳大利亚悉尼,不断将考拉与袋鼠的形象深度植入城市品牌与旅游宣导中。
对于成都而言,大熊猫作为一个全年龄段、跨文化圈层的超级IP,正成为那个能够黏合多元业态的“超级接口”。
以IFS外墙“爬墙熊猫”为例,其不仅成为出圈的公共艺术装置,更激活了原本平淡的垂直空间,进一步重构商场乃至整个春熙路商圈的生态。
成都正将这种空间叙事推向更大的区域尺度。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作为产业核心载体,其发展不断实现从“单点激活”走向“全域留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该度假区将落地全国首个熊猫主题景区式3.0升级版旗舰奥特莱斯等商业项目。借助紧邻熊猫基地的区位优势,其在品牌端、服务端和营销端充分与大熊猫IP融合,促进“观光经济”向“产业经济”升级。
换句话说,成都的布局,旨在利用熊猫基地的庞大客流,通过构建多元化、高能级的场景,延伸旅游经济的长尾效应,让单纯的“看熊猫”变成深度的“在成都生活”。
同时,更为隐形且坚固的“共生”,存在于城市气质的层面。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情绪价值”成为稀缺品。无论是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熊猫元素,还是融入市民生活的文创消费,本质上都是一种情绪价值的安放。
成都为创作者提供了优渥的文化创意土壤,“处处见熊猫”的背后,实际上更是一座城市灵感与活力的释放与表达——IP不再是突兀的植入,变成了城市生活方式的自然流露。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让短暂的流量转化为长期的城市认同的关键力量。
从“形象符号”到“文化叙事”
就在三天前(11月18日),大熊猫“辰星”与“晓月”搭乘专机从成都出发,前往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开始旅居,这是继中马首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开启的又一新篇章。
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也是此次大会上到场的“熊猫伙伴”之一。同样到场的“熊猫伙伴”还有比利时人埃里克·董博(Eric Domb)和他的比利时天堂动物园。
2014年大熊猫“星徽”和“好好”去到这里,动物园客流量大增,并多次被公众评为欧洲最受欢迎和最美的主题公园。
天堂动物园不仅请中国工匠打造了中国式园林,还特意请了一位中国饲养员。
熊猫作为核心引力源,与其共生的还有佛庙禅阁、水榭歌台、华表、牌楼以及回廊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沉浸式的中国文化叙事空间。
正如董博所言:“大熊猫拉近了游客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而在这个样本中,大熊猫不再仅仅是展示的客体,而是通过一个超级IP,撬动了一个让世界走进中国文化的“入口”。
放在此次大会的举办地——成都的视角下来看,大熊猫正在成为连接成都与世界的“高速通道”。它承载着信息、资金与文化的双向流动,让世界通过熊猫读懂成都,也让成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发出独特而清晰的声量。
统计显示,2025年至今,成都航空口岸共查验入出境外国人149万余人次,同比去年增长45.97%。“专程来看熊猫”已成为外国人来到成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另据今年3月发布的一组数据:从成都入境游客的人群特征看,83.75%是首次来蓉,而其中84%的游客去过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这正是此次全球熊猫伙伴大会释放出的深层信号。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基于全球视野的平台,成都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输出熊猫的可爱形象,而是正在借力这一超级IP,讲述一套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开放与产业共生的独特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