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以“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为主题,奉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奉贤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
产业集群发力,质效双升
“十四五”期间,奉贤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从“大”到“强”、从“聚”到“融”。
据奉贤区委书记刘平介绍,“十四五”期间,奉贤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6.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预计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885亿元,提前三年完成目标;实现规上服务业营收484.9亿元,三产占比从36.1%提升至45.2%。我们构建了美丽大健康、绿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数智新装备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不仅是产值规模的提升,更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其中,以“东方美谷”为代表的美丽大健康产业,已汇聚上海三分之一以上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品牌价值突破338亿元,成为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在绿色新能源赛道,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前50强中超20%落子奉贤,覆盖车身、底盘、动力电池等关键环节。全市首座电网侧混合型储能电站投运,光伏装机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刘平表示,“十四五”期间,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产值已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8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十四五”期间,奉贤推出“南上海科创16条”等支持政策,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6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8家。今年,全国第七、全市唯一的“海归小镇”揭牌运营,以高端人才和项目为助推器,推动美丽大健康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此外,奉贤还构建了涵盖产业母基金、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通过“基金+基地”模式瞄准链主企业、战新企业精准招商。
刘平表示,面向“十五五”,奉贤将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南上海 “智造高地”。一方面推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能级迈进,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另一方面构建 “一域一特色” 空间格局,东部聚焦新能源汽配千亿产业链,中部强化东方美谷总部集聚功能,西部打造全国试剂交易平台和电子化学品交易中心。同时前瞻布局生物制造、脑机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城市功能焕新,宜居升级
“过去五年,是奉贤新城开局起势的关键五年。”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群表示,“十四五”期间,奉贤新城以“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为定位,持续推动城市功能与宜居品质同步提升。
交通骨架不断拉伸。轨交15号线南延伸、南枫线一期“双线齐发”,S3高速、S4奉浦东桥、G228新建段相继通车,形成“内畅外联”的立体网络。公共服务能级跃升。国妇婴奉贤院区、新华医院奉贤院区两所三甲医院投入运营。城市更新方面,“南桥源”老城区旧貌焕新,沈家花园、鼎丰酱园等历史建筑重现风采,3年内计划启动的1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已推进7个,未来将惠及近万户居民。
文化体育与消费场景同步升级。区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海之花” 青少年活动中心、言子书院、“在水一方” 科幻馆等一系列区域文化地标建成启用;成功举办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中国国际女子赛艇精英赛等赛事。消费领域,龙湖奉贤天街、金汇天街等商圈能级提升,青溪老街转型为综合消费街区,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3.6亿元,年均增长 11.8%,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据悉,“十五五”期间,奉贤将加快城中村整体改造,推动“好房子”建设,打造“一核一街一区”商圈布局,同时加快交通网络提效,以推动新城内部交通网络化、新城与主城交通快速化、新城与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骨干道路等项目落地建设。
乡村和美,共富提速
奉贤是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承载区。回望“十四五”,奉贤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产业的提质、农民的增收。
过去五年,奉贤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7个,荣获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称号。通过发挥上海农业科创谷平台作用,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50个,重点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建成全市首个“5G+AI”智慧农场,区域内绿色食品认证率保持在30%以上,让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长效动力。
“体制机制方面,奉贤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区级农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百村集团,推动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奉贤区委书记刘平表示,通过农村“三地三化”改革,完成8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培育形成可支配收入过千万村15个、资产过亿村36个,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持续拓宽。
过去五年,奉贤还打造了青溪老街、庄行郊野公园、李窑村等乡村文旅地标的,推动田园风光、历史文化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面向“十五五”,奉贤将持续深化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让乡村成为南上海重要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