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团走进北京绿色交易所。
在北京绿色交易所(“绿色交易所”)通州办公区的交易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数据。据了解,自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实现交易量超420万吨,交易额超3亿元。
正如这面大屏所展示的,绿色交易所在碳资产和绿色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价值桥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有了具体的、可衡量的支撑,也为首都北京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服务北京市节能降碳
成立于2008年的绿色交易所,是生态环境部授权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运行和管理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构,以及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绿色公共服务平台,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
作为北京市唯一指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构,绿色交易所已连续12年支持重点碳排放单位完成年度履约工作。自2013年11月28日至今,各种交易产品累计实现交易量超1.13亿吨,成交额超48.60亿元,在服务本市节能降碳方面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
在交通领域,自2011年起,绿色交易所协助北京市各主管部门以财税补贴政策为抓手,推动北京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共涉及车辆160万辆,政府实发补助210亿元。绿色交通协助缓解了首都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实现了市民高兴、政府满意、环境改善、产业升级、拉动消费的多赢局面。
在建筑领域,在北京市住建委的指导下,绿色交易所为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累计服务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1.6万栋,涉及面积2亿平方米,有效遏制了公共建筑电耗增长过快的趋势,强化了公共建筑业主和运营方的节能降耗意识,已经成为建筑领域节能降耗的成功实践。
今年9月22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以绿色交易所为主体设立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为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需求方搭建了绿色技术转化和落地的平台。
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
面对绿色发展新阶段,绿色交易所在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标准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服务创新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同时,绿色交易所积极推动金融资本与绿色项目的高效对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开发的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可作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金融监管部门防范“漂绿”“洗绿”的有效支撑。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天津、宁波等多个地区落地应用,服务了包括北投生态公司地源热泵、通州发展大厦、天津中新生态城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绿色融资。
近年来,绿色交易所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在交易工具方面,分别与中信证券、招银国金投资合作,签署国内首笔碳配额场外掉期合约、国内首笔碳配额场外期权合约;在融资工具方面,基于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与中信证券合作,落地了全国首笔碳资产回购业务,并于今年发布实施了碳资产回购业务制度;绿色交易所还与北京银行合作,落地了首笔CCER质押贷款,并合作创新推出了碳e贷、碳惠融、无废贷、节水贷等产品。
“我个人非常看好未来五年,也就是‘十五五’时期北京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金融未来五年预计将会出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告诉记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决策部署,“十五五”时期发展绿色金融的核心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包括发展绿色金融本身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王乃祥介绍,在接下来绿色金融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北京可以发挥自身多方面优势。北京集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的金融资源和总部基地资源,本身就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市场规模优势。北京自身还在积极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全面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壮大,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优质土壤。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朱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