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下称“汉交会”)20日在武汉市黄陂区开幕,约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使节、海外侨领以及商协会代表,超3000家中外企业参展、参会。
本届汉交会现场设置1个主展区和9大市场展区,19万平方米的总展览规模创历届之最,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产业、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
作为武汉的重要国际交流窗口,汉交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了湖北连接世界的商贸桥梁。
多维展区覆盖全产业链
本届汉交会主展区聚焦商品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三大领域,共吸引165家优质企业踊跃入驻,数量为去年的3倍,外贸优品与创新消费领域企业占比60%,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领域企业占比40%,展现了现代化贸易生态体系新格局。
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西班牙进口依挑火腿展位前客流涌动。“这款火腿在进博会上就备受青睐,今日四星款已近乎售罄。”展区负责人介绍。科技互动区则是打卡胜地,机器人掌勺炒菜、AI 智能售卖热干面、机器狗灵动舞狮等趣味表演,引得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
九大市场展区则以“全产业链联动、全场景服务”为特色,联动国内外超1000家展商、3000家采购商、100余家行业商协会及汉口北5万家商户,覆盖药食同源、汽车、家居、纺织服装、酒店用品、文化用品、国际花卉等全产业链。
踏入国际花卉与花艺交流展区,南非霸王花、日本醉木、秘鲁郁金香与云南牡丹菊同台竞艳,馥郁花香萦绕整个展区;咖啡茶饮展区内,一场咖啡拉花人机(AI)对决正火热开展;药食同源展区的AI体质检测服务前,体验市民排起长队……各展区同样亮点纷呈,满足全龄段多元消费需求。
武汉的“新比较优势”
在21日上午举办的2025武汉国际供应链对接合作交流活动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们围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如何锚定能够穿越周期的价值洼地与增长极”展开探讨。
在国际经贸领域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看来,深刻变革正牵引着国际经贸环境进行结构性重塑。从经贸领域看,这种变革体现在格局之变、动力之变、规则之变和区位之变等四个维度。
韩民春进一步说,由于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产业链布局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区域化、友岸化”新特征,数字与绿色成为驱动全球经贸发展的双引擎,国内监管、竞争政策、数据流动等“边境后规则”成为构建新优势的关键。靠近庞大终端消费市场、具备强大多式联运能力的内陆综合枢纽,其战略价值正被重新发现和评估。它们不再是全球物流网络的末端,而是串联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节点。
基于这样的变化,韩民春认为,武汉的优势已超越传统的“九省通衢”区位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形成了一套基于高级要素禀赋的、难以复制的“新比较优势”。这些“新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现实的开放动能,让武汉的国际“朋友圈”层次不断提升,成为国际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节点。
武汉市商务局局长余力军表示,打造高效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双向开放与产业升级,全面激活枢纽经济潜力。为此,武汉将全力打造供应链平台矩阵,将单一生产制造环节延伸至“研发设计-原料采购-柔性生产-跨境物流-海外服务-数据反馈”全链条,构建自主可控、高效敏捷、全球适配的供应链体系。支持集中采购、统仓统配、即时零售等创新发展,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流通体系。
肯尼亚驻华大使威利·贝特在致辞中表示,武汉“九省通衢”的美誉早已闻名遐迩,如今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等立体网络,成为链接全球的“超级接口”。这种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正是肯尼亚深化对华合作最看重的优势所在。我们期待未来让更多肯尼亚优质农产品通过武汉枢纽辐射中国中部乃至全国,也希望武汉更多的汽车配件、光电子产品通过肯尼亚进入非洲市场。
交流活动上,现场签约贸易项目8个,签约总金额近30亿元,呈现出多元合作、业态创新、区域协同和供应链互补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