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先天约束,到富庶鲜活的一方热土,在这变化背后,离不开浙江持之以恒实施了20余年的“千万工程”。
聚焦乡村人居环境改善,20余年间,“千万工程”持续丰富新内涵,并从浙江走向全国,由一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11月18日至19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作为较早一批投身“千万工程”建设的单位,国网浙江电力20余年的赋能之路清晰可见。
连城乡让乡村生活与城市同频
在20多年前的浙江,一道城乡之间的“不等式”亟待破解。地区生产总值虽实现较快增长,但从1997年至2003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却从2∶1扩大到2.43∶1,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差距肉眼可见。仅从用电看,当时的“无电户”、无电人口大都位于偏远山区和偏僻海岛。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之初,刚成立不久的国家电网公司便明确农电发展战略,将示范村、整治村优先列入电气化建设名单,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投资力度。2006年,浙江实现“户户通电”。2014年,浙江所有行政村完成电气化改造,每一户乡村家庭都接入发展的快车道。
22年深耕,城乡电力鸿沟逐渐消弭。截至2024年,浙江乡村供电可靠率达99.988%,超国内城市平均水平,户均停电时间降至1.05小时,较2021年下降70.4%。浙江山区、海岛与杭甬都市圈的年户均停电时间差,从2021年的5小时收窄至1.5小时。
这份“同频”,还体现在生活便利度的“城乡等值”。以浙江嘉兴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为例,村里建成的“光储充”一体化幸福充电站,正为公交、周边居民车辆、网约车提供稳定补给。截至今年7月,浙江已累计投运乡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6193个、充电桩4.82万个,乡镇充电桩覆盖率达99.6%。
此外,国网浙江电力构建“1+N”供电服务网络,345个“村网共建”服务点让“办电不出村”成为常态。“跨省通办”免去村民奔波之苦,跨省重大项目的办电时长大幅减少50%以上。
“电力+关爱老人”“电力+返乡指数”“电力+绿色出行”等电力大数据从村间院落、乡野大地中汇入乡村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与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
赋千行让乡村产业与时代同步
从三星村一路向西,桐乡崇福农创园里一片繁盛。直播间大棚里灯火通明,数十名主播对着镜头热情推介,摄像机、恒温展示架、专业收音设备全天无休,后台订单提示音不断,特色花卉借电力东风销往全国。
20年前,浙江乡村产业多是“小作坊”模式,水产养殖怕断电,农产品加工缺动力。如今,国网浙江电力正让乡村产业从“靠天吃饭”走向“智慧赋能”。
自2016年桐乡农创园建设之初,当地供电公司便量身定制电网升级方案:投建8台4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新建及改造线路7.6公里,满足了育苗恒温控制、冷链存储、直播设备高负荷运转等复合需求。客户经理定期上门用电“体检”,排查线路老化、设备过载等隐患,用专业服务筑牢产业发展的电力底盘。
从“小打小闹”到“全链共富”,电力赋能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生。青莲未来牧场的“嘉兴黑猪”全产业链,处处可见电力的身影:智能耳标靠电传输采食、体温数据,电动饲喂机精准投料,绿电冷链车保障运输,消费者扫码即可溯源……牧场每万头猪养殖用工从25人降至3人,人力成本降低超80%。
在万千乡村,“电力+产业”的故事遍地开花。绍兴新昌县整合103座小水电站实现梯级集群调控,为350家规模以上企业定制 “一企一策” 能效方案;温州泰顺茶企依托稳定电力深耕深加工,茶叶远销欧洲市场;台州玉环文旦基地以电力驱动智能分拣机,精准分级让产品价值翻番。
2021至2024年,浙江乡村居民生活用电年均增速15.3%,超过城镇8.4个百分点,乡村与城镇户均用电量差距从1813.0千瓦时/户持续收窄。2023年,乡村户均用电量首次反超城镇。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成单产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3216亿元,全产业链吸纳从业人员470万人。原乡人返乡、新乡人入驻。
唤新绿让乡村现代化满是奔头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色,藏在浙江乡村的绿意里。国网浙江电力搭建“绿电生产—高效消纳—价值变现”生态闭环,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让农业发展有了新路子。
湖州安吉县余村的李师傅最近总爱翻看手机银行,看着账户里新增的400多元,嘴角忍不住上扬。“以前屋顶大多闲着,当初装光伏也就是赶个新潮,哪能想到现在既能卖电,还能‘卖碳’!”
今年年初,余村实现居民光伏碳普惠全覆盖,将2022年以来乡村居民屋顶光伏发电量折算成碳减排量,集中汇集后到碳交易市场统一交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江人民的幸福日子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余村的民宿换上了“绿电标识”,客房卡片上“绿电供应100%”格外显眼。“住零碳民宿、吃绿色农产品”成了乡村旅游新潮流。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达12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205万元。
同样尝到“绿色甜头”的,还有舟山登步岛的养殖户们。鱼塘上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粼粼蓝光,板下的青蟹膘肥体壮。“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模式,让一亩地生出“双倍价值”,养殖户们既卖蟹赚钱,又能分光伏红利,项目年减少碳排放约6.91万吨。
在杭州市梅林村,绿色发展的图景又添了几分智慧底色。俯瞰村落,屋顶分布式光伏、小型风力发电机、绿色充电站、智慧健康小站、数字公交站、数字跑道等现代化绿色场景随处可见。村里所有低碳项目均已接入“双碳大脑”数智平台,629户农户的用电通过平台即可实现智能分析和预警管控。
乡村现代化的奔头,不止于收入增长,更在于均衡发展。浙江万千“绿色经济”不断丰富着“千万工程”的内涵。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每一份奔头,都藏在青山绿水间,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