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抒颖广州报道
这是一届科技元素拉满的全运会。
在十五运会的开幕式上,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水下火种采集由广东省自主研发的“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执行,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担任零号火炬手。人形机器人群体协同奏乐、AIGC生成吉祥物动画、裸眼3D与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技术,都为观众带来震撼体验。
11月21日,十五运会闭幕式则成为汇聚“液态画布”、裸眼3D、智能穿戴、5G云控、无人驾驶等最新科技产品的秀场。
不仅在开幕式、闭幕式上集中展示科技力量,事实上,十五运会的科技底色贯穿其中,无论是赛场上或者赛场下,科技的运用无时无刻地提升赛事的体验感。
运营商搭建的粤港澳400G超低时延专网,支持8K超高清信号实时回传;观众可通过VR设备可自由切换多视角,获得“赛场第一排”沉浸感,突破导播视角限制。“全运广州”小程序里,AR导览、AI数字人志愿者“随叫随到”,问场馆、查赛程都秒回应;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马拉松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机制,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通关、丝滑过境。
尽管十五运会落下帷幕,科技却将持续改变生活。在“赛时秀科技,赛后留产业”的理念指引下,全运会的多项科技成果将继续留存,更多的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体育的产业长尾效应也逐渐显现。
科技赋能体育
这届全运会上,科技的运用无处不在。赛场之上,科技的赋能保障了比赛的公平程度,提升了运动员的参赛体验,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驾护航。
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的标枪、铁饼等长投项目中,当运动员奋力一掷,机器狗蓄势待发、迅速奔向器材落点,装载完毕后再返回投掷区。负责操作机器狗的工作人员表示,“机器狗负责转运投掷器材,避免了裁判在场上来回跑,极大提升了比赛效率。”
“煜禾森的机器人集群表演,是一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数字艺术。机器人们以充满秩序的队形变化,演绎了从‘汇聚’到‘共舞’,再到‘生生不息’的叙事篇章,展现了科技温暖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该工作人员表示。
在深圳市体育中心,4207个信号天线与1767个无线AP(接入点)设备构建的全域“感知网”,结合5G技术形成赛场“智慧大脑”,以毫秒级效率支撑赛事运行,成为裁判员、运动员与工作人员的“精准助手”。新兴技术的参与将人为干预的空间压到最小,有效保障了比赛公平性。
在闭幕式上,由机器人所参演的节目也吸引观众的目光。参与表演的煜禾森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煜禾森投入了具备完全自主导航能力的移动机器人集群。技术团队依托去中心化协同算法、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等核心技术,确保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高精度协同实时响应。
“我们的节目试图打破技术的边界,让它与艺术共鸣,与人文对话。我们不仅在展示机器人能做什么,更想引发观众思考:我们如何与科技共同走向一个更和谐、更充满希望的未来。”煜禾森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尾效应
全运会赛场上,科技带来的全新的参赛与观赛体验。赛事落幕后,科技与体育的结合仍将持续改变生活。
十五运会执委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副组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表示,“惠民生”是科技赋能全运的终极意义,让百姓可感、可知、可用是高科技专班遴选产品的基本出发点。为提高观众观赛体验,赛场精心筹备了超高清显示、自由视角直播、三维菁彩声、鹰眼、AI眼镜等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让观众享受到一场具有高科技影视技术含量的体育盛宴。
在全运会落下帷幕后,南方电网打造的“空-地-隧”一体化无人巡检天团,这套系统还将全面应用于城市电网,预计替代65%的人工巡检任务、年均减少故障经济损失超千万元;智能咖啡机通过科技专班的发掘与推广,目前产品已推广至市政公园、医院、高铁火车站、政务服务、大型展会等场景。
与此同时,在全运会带动“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下,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投身研发体育器械。如今,人们可以和机器人打网球、打羽毛球,这些场景都逐渐变成现实。
在全运会羽毛球赛事举行期间,在场馆内亮相的Aimas机器人凭40+个高自由度关节的精密控制,既能精准复刻羽毛球握拍、挥拍动作,与运动员上演“人机对练”;又能在观众区化身“互动大使”,通过流畅的太极表演、趣味问答点燃现场氛围。
“Acemate”的网球机器人也可以实现与人类对打,这是具备4K双目摄像头融合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高动态环境交互算法,能精准捕捉来球的轨迹、速度、旋转角度,智能决策大脑实时分析博弈策略,形成个性化回球方案,能像专业的人类选手一样预判球路、全场移动、回球一击。
这将是一个具有前景的产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目前,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体育器械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十年间增长34%。行业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生产企业有8家,更累计培育体育器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陶然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及科技在体育领域的运用法则。陶然认为,理想的状态下,这应该是跨行业、跨场景的智能系统,它不仅能服务于体育,还能延伸到教育、零售等多个领域。比如在体育场景中,我们可以为不同角色,球员、教练、观众,生成实时、个性化的内容模块,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和理解比赛。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体验,也体现了技术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陶然表示,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带来直接的商业回报,而在于它是否能解决真实的问题,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创造更美好的连接方式。这应是科技企业在体育领域持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