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国际海运发展存在的物资运输保障能力不强、电控系统“卡脖子”等问题,专家建议加速船舶、港口、海事、集装箱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规模化创新应用,加快动力锂电池运输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强化要素支撑,切实增强发展的保障性。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今天(11月21日)在做客部官网在线访谈时表示,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安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赋能海运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交通运输部官网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海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最多的国家,港口规模、船员数量、船队规模、造船产量、海洋渔业规模等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柳鹏介绍,近年来,我国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加强国际海运领域改革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支撑基本建成了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国际海运安全绿色智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在船舶建造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甲醇双燃料船用发动机已应用于16000TEU集装箱船,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运营,大吨位打捞装备“振华30”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自主可控的港口码头生产作业系统、底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得到应用,国际海运战略通道和支点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国际海事组织认可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得到国际海运广泛应用。
此外,我国还掌握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全链条的成套核心技术。“智飞”号、“珠海云”等智能船舶先后下水运营,关键技术总体与国际“并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融合发展。区块链无纸化实现规模化应用,区块链电子提单得到推广应用。

图为大连海事大学智能船舶“新红专”号驾驶室。摄影/章轲
柳鹏介绍,我国海运“一单制”“一箱制”深化应用,冷藏集装箱物联网设备安装比例大幅提升。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创新了海运业定价、交易模式。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港口码头分委会,成为首个专注于港口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这充分表明,科技支撑国际海运发展进一步凸显,国际海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他还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海运发展面临三大重大变化,发展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包括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导致国际海运、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以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为重点的海运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绿色转型诉求更加迫切,但船用绿色燃料技术路线尚不确定,绿色燃料成本高企,还需承受欧盟“碳税”等单边脱碳措施的压力,转型的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
“在新形势下,我国国际海运发展也存在四方面问题。”柳鹏说,这些问题包括:物资运输保障能力不强,海运安全韧性亟待提升;部分远洋气象导航设备、港口重要装卸设备的电控系统存在卡脖子问题;现代航运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配置全球航运要素和资源能力有待增强;国际海运标准规则的话语权有待提升。
未来,科技如何赋能国际海运高质量发展?柳鹏建议,聚焦船舶、港口、海事、集装箱等领域,加速人工智能规模化创新应用。面向海运典型场景,开发和应用智能体。开展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自主航行成套技术攻关。加快传统码头改造,推动向智慧港口2.0版升级。加快船舶智能系泊、船舶智能导航终端、港口智能巡检和应急智能机器人等新装备的研发应用。
同时,加快动力锂电池运输、船用绿色燃料水上加注及船舶碳排放强度等级评定、智慧港口等标准研究制定,完善海运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实施港航企业航线网络快速恢复和重构机制,适应中美航线脉冲式冲击和国际海运、贸易格局重大调整。
柳鹏还建议,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重大科研实验系统,在污染防治、安全应急、碳减排等领域,与国外科研机构强化合作。加强碳减排进程的协调。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