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当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0%,上月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上月为3.5%。这是LPR报价连续6个月保持不变。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作为LPR定价基础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40%,并未发生变化,因此LPR较难下降;从银行方面看,随着持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银行息差缩窄压力仍然不小。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尽管与二季度持平,但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0个基点。由此银行也缺乏压降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是货币政策宽松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这说明货币政策比较宽松、资金供给也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引导LPR下降并非当务之急。随着市场利率不断降低,降息的边际效应也在下降,降息并非当前稳增长、促消费的关键因素。”董希淼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水平。央行数据显示,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受年初以来出口超预期、国内新质生产力领域较快发展等推动,宏观经济走势稳中偏强,逆周期调节需求相应下降,货币政策保持较强定力。
展望未来,董希淼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协同和均衡。一是淡化规模,优化结构。央行在《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到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以增强政策的精准性。
二是加强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在地方政府持续化债、新型政策性工具落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来配合,继续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共同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增强政策的协同性。
三是维持均衡合理的利率。央行在《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中提出,“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这表明央行将审慎对待利率变化,引导市场减少资金空转套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未来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还有一定实施空间,但边际效率已经下降。市场应降低对未来大幅度降准降息的预期。”董希淼说。
王青则认为,在财政及准财政政策推出“两个5000亿元”措施之后,年底前货币政策有可能启动新一轮降息降准。这将带动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跟进下调,引导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激发内生性融资需求。这也是现阶段促消费扩投资、有效对冲外需放缓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这项被市场称为“准财政”工具。10月17日,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宣布,近期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