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重塑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体系与产业结构,当元宇宙遇上文旅,能擦出怎样的火花?21日,2025数字文化产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文化元宇宙大会在沪举办,高校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数字文化、人工智能与文化科技融合等重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话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悉,该活动由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表示,数字文化产业在生成式 AI、VR、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下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济大学正通过“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革深化“人工智能+”人文科研探索,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指出,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阶段,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新空间。上海在数字文化、算法治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领先成果,社科界应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持续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指出,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2025年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加速跃升阶段,亟需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平台,培育新时代的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可在题为《AIGC驱动的文化演化机制》的报告中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文化表达方式与文化生产体系,文化演化呈现出更加智能化、生成化、多主体协同的新趋势。AIGC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转折点。
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副教授、锡耶纳大学中文系主任章路(Gianluigi Negro)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元宇宙化”(Metaversification)正成为全球文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他强调从虚拟场景、沉浸式交互到数字身份体系,元宇宙的技术框架正在向产业应用与社会结构深层渗透。文化产业需要在叙事体系、内容生产和模式创新上充分理解并把握这一变革。
论坛最后,同济大学长聘教授、文创元宇宙(上海)研究院负责人臧志彭发布《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研究报告(2025)》《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据介绍,这两项成果系统分析了数字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态势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现状,梳理了文化内容出海的新趋势与关键影响因素,为理解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布局与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大会还举办了数智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发展范式创新、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构建、数字文化传播、全球化与软实力提升、“人工智能+”文化伦理治理与反思四场精彩的平行主题论坛。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大学等学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就各前沿专题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