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融合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多元技术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正加速崛起,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载体。它不仅在生产要素配置、生态系统构建与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质,也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低空经济已在部分地区已形成初步集聚态势。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环节协同推进,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新质生产力的“空中实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驱动,而低空经济正是技术跨界融合的典型体现。从动力系统的电动化转型到飞行控制的智能化升级,从空域管理的数字化重构到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低空经济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与赋能。
结合技术创新实践与产业融合案例,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王先锋认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具有覆盖领域广、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多、辐射能力强、使用主体多元等特征。王先锋强调,未来要从单一的政策比拼朝着技术创新、技术储备、融合深度、合规强度的综合比拼方向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陷入低端恶性竞争和低效重复建设的困局,真正让低空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新引擎”。
以广东省为例,近年来广东省以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为创新策源地,突破无人机关键技术。其中,深圳市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中心”战略目标,通过颁布相关条例和配套措施,形成“立法保障+政策扶持+场景开放”的立体化制度创新体系。珠海横琴则实现粤港澳三地适航认证互认,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推动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载体。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依托低空物流、空中交通等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产品—场景—产业”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表示,低空物流正加速渗透到城市配送、乡村物流、医疗应急等多元场景,未来将围绕“安全可控、数智融合、低碳绿色”三大核心方向展开。“下一代无人机将集成氢能源动力、量子通信等技术,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UTM)将实现全域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AI与数据的深度融合将构建智能物流系统,这些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近日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低空物流方面,研究发现我国末端物流已在包括深圳在内的26个城市试点常态化运营,但支线物流仍处于试运行阶段,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等问题,建议通过5G-A与数字孪生技术提高效率,构建“干—支—末”三级物流网络。
战略布局与突围路径
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与国家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紧密相连。
在保通防务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刚看来,当前低空经济产业链呈现“中间难、两头易”的特征,低空新基建需在硬件(如起降点)和软件(如通信、导航、监视数字设施)两端发力。“当前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痛点是缺乏成熟、高频的应用场景,而非单纯政策鼓励或资本投入不足。同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虽被视作未来方向,但目前技术路线未定型,空域改革落地难、无人机可靠性不足等仍是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报告》也提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其对空域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与多领域深度融合潜力,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发现,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紧迫的挑战和困境,比如,低空技术发展未能与实际应用场景有效对接,致使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的匮乏限制了低空经济产业升级……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成为影响我国低空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因此,深入剖析探寻破局之道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表示,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低空经济正从技术探索向规模化落地跨越,面对多元场景快速涌现,产业链深度重构与制度环境持续演进的新趋势,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亟须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技术—场景—制度”的协同难题,通过创新突破、要素升级、制度重构与安全筑基,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发展生态。
以湖南省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其构建了“1134”政策体系,创新建立“动态空域网格”机制,空域利用率同比提升320%。同时,配套推出低空经济运营补贴政策,建立全国首个省级低空监督服务平台,为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提供“湖南样本”。
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波介绍,上海已明确目标,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并通过组建功能性平台企业,着力破解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标准体系构建、测试场建设、起降场规划等共性难题。
从全国层面来看,低空经济带动了航空制造、电子信息、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其仔认为,低空经济发展必须有实体产品支撑,低空飞行器及相关设备是核心。“当前产业融合呈现跨边界化、节点融合和产消融合等新特点,低空产品既是消费品也是生产资料,并成为数据采集和计算的移动节点。”
在业界看来,随着国家战略布局的不断深化,低空经济必将突破瓶颈、加速崛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