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徒手可推的轻型飞机,到攻克纳米级材料的“工业牙齿”,再到西部崛起的城际动车组造修工厂——这三个看似彼此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新兴产业集群“聚势成链”的发展图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战略任务首位,其中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清晰绘就发展蓝图: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新兴产业正向着技术自主化、场景多元化、集群规模化的多维路径加速前行,并在全球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低空经济新赛道展现“中国速度”
在科技飞速发展、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当下,低空经济正以破竹之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当前,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抢占先机。
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星航”)便是投身低空经济浪潮中的典型企业之一。走进其现代化厂区,数十架造型不一的载人轻型飞机与无人机整齐陈列,共同描绘出一道别具特色的“低空装备风景线”。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现场工人无需借助任何牵引工具,只需轻轻一推,就能让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在生产线上自如移动。
这架姿态轻盈的单发双座飞机,是我国首款取得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的民族品牌轻型运动飞机,也是通用航空领域的明星机型,并取得美国民航局(FAA)、澳大利亚民航局(CASA)适航认证。
山河星航董事、运营总监黄鑫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湖南站活动中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目前,“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累计交付量即将突破400架,累计飞行时长超过20万小时,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主要适用于飞行培训、飞行体验、飞行表演、航拍航测和遥感等应用领域。“阿若拉”也是当前低空经济热潮中,航空领域少数能够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运营的产品。
黄鑫表示,从成功交付第1架到第100架载人轻型运动飞机,山河星航用了10年时间。当交付量从100架到200架时,仅用了2年时间。今年山河星航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单年订单量已突破150架。这组不断提速的数字背后,一方面得益于“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的加速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直接结果。
“以往‘阿若拉’的发动机由奥地利一家企业生产,然而,该企业产能有限,已经影响了我们的交付进度。当前我们正在推动轻型运动飞机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预计今年将会完成这一目标。”黄鑫表示,期待在中国低空开放时,天上能翱翔更多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飞机。为实现这一愿景,山河星航在“十五五”初期将进一步攻克材料、航电仪表等关键领域,最终实现整机100%国产化的目标。
山河星航是我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低空经济是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更专门成立“低空经济司”,这标志着产业发展进入“顶层设计+政策落地”双轮驱动阶段。
“工业牙齿”啃下“卡脖子”硬骨头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牙齿”,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集团”)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化硬质合金生产企业,70多年来,其营收规模、技术实力、市场份额等均稳居国内硬质合金行业首位,成为全球硬质合金产业中极具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代表。
株硬集团型材分公司副总经理凌芝向记者介绍,硬质合金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例如,汽车发动机内部构造和所有电子设备的PCB板(线路板),都需要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完成。随着AI技术的发展,市场对高品质PCB板的需求越来越高,而PCB微钻的钻头就是用硬质合金生产的。此前,我国PCB微钻钻头所必需的硬质合金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株硬集团从2008年开始布局,经过大量研发工作,2019年,已经实现了纳米级别精细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完全替代了国外进口材料。株硬集团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这种高端材料的厂家。
凌芝介绍,在航空航天领域,部分材料如钛合金的加工难度非常大。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钛合金加工刀具需要从国外进口,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价格昂贵。在株硬集团的努力之下,近年来,我国钛合金加工刀具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且产品寿命比国外产品提升了20%,价格比国外产品降低50%以上。
“作为国家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核心成员,株硬集团凭借硬质合金棒型材制造的钛合金加工刀具,成功配套国产大飞机研制,为国产大飞机实现核心部件的自主保障提供了关键支撑。”凌芝表示,“十五五”时期,预计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高端领域对“高性能、极端环境适配”硬质材料需求激增,推动超细晶粒合金、无粘结相硬质合金、Ti(C,N)基金属陶瓷等新材料加速产业化,成为行业新的增长极。株硬集团将继续布局硬质材料前沿领域,攻关高性能非金属陶瓷、PDC复合制品、大尺寸无粘结相硬质合金等新材料技术。
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在湖南省株洲云龙大道上,一条“天上星星参北斗,北斗园区看株洲”的标语非常醒目。
2025年5月21日,由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德雷特”)设计、研发和制造的“XR-11”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升空,入轨后创下中国商业航天遥感卫星8小时下图的最快纪录。赛德雷特的总部就在株洲市北斗产业园。
赛德雷特副总经理刘正峰对记者表示,公司之所以选定株洲作为总部所在地,正是被这里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所吸引。自2021年起,株洲市全力打造北斗产业集群,而北斗系统的优势和卫星研制紧密相关,所有的卫星都用到了北斗的导航信息和授时信息,通过扎根北斗产业园,公司可以将上下游企业聚集于此,形成规模化的全产业链优势。
从2021年开始,株洲市的北斗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聚势成链的过程。株洲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近年来,株洲市将北斗产业纳入本市“新三样”(北斗、新能源装备、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坚持“建链引龙头、强链育集群、补链抓深耕”,全市引进项目企业44个,集聚北斗上下游企业172家,今年上半年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113亿元、增长34.4%。目前,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初步构建了从分系统研制、整星研制到星座运营、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终端设备的全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例如,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广东珠海市重点关注和培育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珠海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019年,珠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珠海市政府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汇集生物医药企业超380家,其中规上企业116家、上市企业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8家,联邦、丽珠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营收百强。2024年,珠海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