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材料、“专精特新”……眼下,地方国资紧盯新兴产业,区域产业培育加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展目标。在催生数个万亿级新兴产业市场的同时,地方国资、城投公司紧盯新兴产业,加速培育符合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启航“十五五”夯实基础。
在多位地方国资人士看来,“十四五”时期,不少地方国资在新兴产业领域做了有益探索和布局,但仍然存在产业分布不均的情况。“十五五”时期,地方国资应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以差异化布局破解同质化竞争,通过国有资本的统筹协调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新产业竞争优势。
培育期见成效
近期,地方国资围绕新兴产业的布局动作不断。
11月8日,在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期间,两只总规模达100亿元的空天信息与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签约设立。其中,空天信息产业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5亿元,由济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和济南财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基金将投向空天信息相关的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旨在引进头部企业,完善产业生态。
济南国资设立产业基金与地方政府支持密不可分。2025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6+N”政府引导基金集群,用足用好五大行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地方国资投向新兴产业并非近期开始,自“十四五”时期开始,就已经形成投资路线图、时间轴。
早在2020年4月,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建投集团”)、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与蔚来(Nio Nextev Limited)签署关于投资蔚来中国的最终协议。
经过5年耐心资本的“孵化”,投资成效在地方“成绩单”上显现。随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入局合肥,截至2024年年末,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8%,较2015年提升24.8个百分点。同时,合肥市前三季度GDP为10252.4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在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高达15.2%,这一增速在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一。
对于5年来如何让投资决策发挥作用,合肥建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涉及政府投资的政策制定,合肥在全市统筹决策,市委、市政府、基金管理人、企业等均有决策机制。合肥建投集团与政策制定者基本是强关联,实现协同联动而不是各自为战。
2019年,中国半导体投资大爆发。彼时,青岛一些国资公司也在寻求转型,摸索新的赛道。芯片作为新兴产业,吸引了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城投集团”)的布局投资。
青岛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集团正以“城投+产投”模式,有序推进“投资一家链主企业、培育一只产业基金、打造一个专业园区、聚集一个产业集群”的产投融合发展格局。未来,集团将持续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协同、资源链接,在产业链投资、供应链合作、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建设等领域加力深耕。
记者注意到,从青岛城投集团投向新兴产业模式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城投+产投”的模式,实现转型的“腾笼换鸟”。
10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此次会议强调,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前瞻谋划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并着力“提高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
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城投企业作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特殊载体,自身也处于从传统地方融资平台向市场化实体转型的“深水区”。
在多位城投行业人士看来,城投公司的核心功能没有变,依然是围绕“融资—投资—建设”开展,但是,城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却从传统的土地业务、发债融资向打造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身份、培育区域战略产业的投资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底座运行等方面转变。
开辟“第二曲线”
11月3日,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论坛上表示,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努力开拓增长“第二曲线”,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国资已经加速布局新兴产业。
其中,宁波国资和国企正通过基金投资的方式,产生投资“杠杆”效应。宁波国资委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9月,宁波市属国企基金新投资的128个项目中,有115个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总额的90%,累计出资403.60亿元,已撬动社会资金高达642.91亿元。宁波市国有资本布局新质生产力“压舱石”与“顶梁柱”持续显现。
立足新兴产业,宁波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提出,聚焦本地发展相对薄弱但未来潜力巨大的领域,宁波国资正进行重点布局。
不过,宁波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也直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或培育阶段,自我造血能力尚显不足,这对国资的定力和耐力提出了考验,扮演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角色。”
在多位地方国资人士看来,放眼“十五五”时期,地方国资要继续发挥好耐心资本的作用,国有资本要在技术路线尚不明确时敢于试错投入,在前沿技术遭遇瓶颈时开展协同攻关,在市场需求尚未形成时主动培育场景,在产业生态尚未完善时着力搭建平台,为民营经济敢于投资新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国企民企在新产业的协同发展。
虽然地方国资布局投资新兴产业加速,但是,从现实来看,地方国资、城投公司仍存在产业布局不均、资本“脱实向虚”等问题。
安徽省国资委发布的报告显示,从区域分布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强度占比由2013年的75.2%、8.5%、11.4%和5.9%调整为2024年的64.5%、11.6%、17.7%和6.2%,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但仍明显落后于东部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产业领域,国有资本集中于新材料(21.3%)、绿色环保(17.0%)、高端装备制造(15.1%)等产业,而2023年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的航空航天(1.3%)、海洋装备(0.2%)等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布局;未来产业中,国有企业集中于未来能源(22.8%)、未来空间(19.3%)、未来信息(19.3%)等领域,其他领域则布局较少,需要国有企业带头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科技突破牵引产业发展。
在资本“脱虚向实”方面,2024年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融业等虚拟经济部门企业进入数量占比为17.4%,较2013年(23.6%)有所下降,但仍相对较高,可能对本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资金产生“挤出效应”。
对此,安徽省国资委报告建议,因地制宜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需要以差异化布局破解同质化竞争,通过国有资本的统筹协调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新产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