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1日举行的“2025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健康指数(CSHI)评价报告发布会”上,多位权威专家聚焦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围绕公司治理、主业经营、创新研发、ESG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会上同步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健康指数CSHI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揭示,企业上市后可能面临“中年危机”风险,亟须通过治理现代化与战略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唯有夯实治理根基、强化创新驱动、践行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复杂经济环境中行稳致远。
治理、创新与ESG成高质量发展关键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五项修炼”:规范治理、突出主业、创新领先、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宋志平说,“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仍处于‘刚及格’阶段,任重道远。”
他认为,企业需要从“量本利”转向“价本利”,掌握定价主动权。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来创造价值,避免陷入恶性价格战。
除了夯实治理根基,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同样关键。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进一步阐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以高强度研发投入与协同创新网络激发内生动力;三是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活力;四是将ESG理念融入发展战略,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彭华岗表示:“ESG所倡导的经济繁荣、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的价值内核,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一致。企业要有超越利润的价值追求,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一观点在民营经济领域得到积极响应。“民营经济接下来的关键是从感性走向理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王忠明认为,民营企业面临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发展导向。“民营企业要学会与社会和解,与过去粗放经营方式告别,通过创新、专业、绿色、信用等八个维度的全面提升,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型企业。”他说。
在探讨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时,数字经济提供了全新视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蓝庆新表示,数字经济通过数据的无限供给,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限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再生能力,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企业健康水平普遍领先。
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揭示“企业中年危机”风险
除了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也为观察企业健康状况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次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市公司健康水平与生命周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先升后降、稳中有转”的非对称特征。
此次评价的2023年样本共计4275个,平均成立年限为21.83年,平均上市年限为9.95年,即多数企业在成立约12年后登陆资本市场。从上市年限维度看,企业在上市初期(0至5年)健康指数较高,表明IPO前后的治理规范化、信息披露完善及资本市场约束带来了积极效应。然而,随着上市时间的增长(15至20年),健康指数出现回落态势。这意味着“资本红利”对企业健康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效性,若缺乏持续的创新投入与战略更新,企业可能陷入“上市倦怠期”,这一现象可视为“企业中年危机”的信号。
报告进一步指出,低龄上市公司(上市不足19年)在创新、专业、绿色维度表现活跃,具备高成长性但波动较大;而高龄企业则在信用、合规、治理、品牌和责任等方面更为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报告建议,成熟企业亟须从创新驱动向制度创新、战略更新与治理优化平稳过渡,避免因路径依赖陷入健康下滑。
针对报告中揭示的治理短板,宋志平特别强调了公司治理的关键作用。他表示,公司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地基”,当前上市公司治理平均得分仅处于“刚及格”水平,与80分的理想值仍有较大差距。他呼吁董监高深入学习公司法、证券法及公司治理准则,并以美的集团为例,指出其成功关键在于家族退出管理、实现职业经理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此外,他警示企业必须“心无旁骛做主业”。回顾过往案例,大量企业出问题并非因违法乱纪,而是盲目多元化、偏离主业所致。
除了内部治理,ESG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也获得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多位嘉宾谈到,ESG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底色”。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绿色转型。彭华岗表示,企业应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双碳”、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在产业链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共同践行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