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银行机构下架5年期存款产品,引发市场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上述举措,银行可实现主动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负债结构的目的。在息差收紧的大背景下,5年期存款作为期限长、成本相对较高的负债来源,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吸引力在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储蓄结构中,定期存款占比明显呈缓慢下降的态势,更多的家庭多余资金,流向可以提供更高潜在回报的理财、基金、保险等净值型产品上。加之负债端成本管理因素,未来,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下架的情况或将愈发常见。
5年期存款产品遭下架
此前,因为相对较高的利率,5年期存款产品受到居民欢迎。但近日,部分银行下架了5年期存款产品。内蒙古某村镇银行近期发布关于调整该行存款利率的相关公告。该银行表示,综合考虑同业机构的利率水平,自2025年11月5日起,对定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与此同时,该银行同步下调了其他期限的利率。其中,1年期和2年期定存利率均下调5个基点,分别降至1.45%和1.55%;而3年期则下调10个基点至1.85%。
目前,多家民营银行手机App页面已不显示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其中,某民营银行官网介绍整存整取产品时显示:“整存整取是一款种类丰富的银行定期存款产品。包含3个月、6个月、1年、2年存期。”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期部分商业银行下架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主要原因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以应对净息差缩小而采取的主动调整策略。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历史低位,在这一背景下,5年期存款作为期限长、成本相对较高的负债来源,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吸引力显然在下降。
陆岷峰表示,一方面,当前部分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不旺,银行难以找到足够多的高收益长期资产,匹配这部分成本高的负债,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风险在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银行负债结构也在持续优化,特别是金融市场提供的流动性金融工具的增多,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通过灵活性更强的短期存款、同业存单或央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管理其流动性,从而有效地降低其综合的负债成本。与此同时,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引导银行优化存款期限结构,避免“高息揽储”之类非理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因此,部分银行金融机构下架5年期存款现象,不是一种孤立事件,而是银行业在利率下行周期以及金融监管引导下,对其负债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必然的选择,目的是进一步保持基本稳定的净息差,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部分银行不再提供5年期存款的原因是,5年期存款通常利率较高,银行通过下架此类产品,可以主动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负债结构。更主要的是,基于利率下调的预期,通过对产品或者利率定价的调整对存款行为进行主动调节引导,以缩短负债的平均到期时间,增加重定价的机动性。
多元化金融资产配置成大趋势
《202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今年第三季度,倾向“更多储蓄”的储户占比为62.3%,较上一个季度下降1.5个百分点,这显示出低利率的大背景下,更多人开始考虑减少储蓄。
目前,居民存款整体处于减少态势。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的居民存款大幅减少1.34万亿元。
与此同时,理财、国债等产品正愈发受到投资者欢迎。以理财为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10月理财规模超季节性增长。据测算,截至2025年10月末,理财规模合计33.6万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3.7万亿元,较上月末增加1.5万亿元。
在资金配置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5年期存款未来是否将继续降温?杨海平表示,在此之前,5年期大额存单受到严格管控,近期5年期定期存款离场的现象陆续出现。这些都是长期限存款降温的明显信号。后续5年期定期存款取消的情况或许更常见,主要依据是:其一,商业银行对利率下调趋势的预期仍较为一致,特别是在近期降准预期有所增强的背景下。其二,部分银行存款增长较好,在此前提下,付息负债成本管控目标取代流动性目标成为首要目标。其三,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净息差水平,采取了更加灵活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进一步强化对被动负债的主动管理。
陆岷峰表示,从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来分析,5年期定期存款的整体“降温”应当是大概率的选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会完全退出市场,可能会在银行的负债体系中被越来越边缘化即地位可能进一步下降。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存款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不会变。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的不断释放,银行资产端收益率进一步承压,这必然要倒逼负债端成本下降,而长期限、高利率的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显然与这一大趋势是背道而驰。
其次,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储蓄结构中,定期存款占比明显呈缓慢下降的态势,更多的家庭多余资金,流向到可以提供更高潜在回报的理财、基金、保险等净值型产品上。因此,商业银行也会根据市场这一需求的变化,相对减少对于长期定期存款的依赖。
最后,从监管政策引导指向看。央行多次强调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防范高息揽储行为”,可以预期,未来监管部门对于不规范存款产品的监管将更严格,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也需要商业银行保持适当的净息差,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而5年期长期存款占比高的银行往往影响其可持续的增长。因此,可以预期的是5年期存款的市场规模以及重要性未来将会进一步减弱,但其作为满足少数极度保守型的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在部分银行的产品线中仍会保留。
在当前环境下,多元化金融资产配置正成为趋势。陆岷峰表示,目前,根据投资者在风险收益偏好上的分层或不同,部分长期存款资金主要流向三大方向:一是流向同属低风险范畴的存款类产品。有数据表明,今年以来,银行期限在1至3年期的中长期定期存款,以及受存款保险保障的大额存单的规模明显增长。这部分产品期限短,流动性明显优于5年期存款,且利率水平相对有吸引力,这部分存款品种成为保守型储户的首选。
二是流向稳健型的净值化理财产品。特别是风险等级为R1、R2的固定收益类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因其收益率通常高于同期存款,且申赎相对灵活,从而吸引了相当规模投资群体为追求稳健增值的资金流入。
三是流向兼具保障与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等。这类产品由于通常具备长期锁息、复利增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长期定期存款,因此,尤其受具有中长期财务规划需求者的青睐。当然,这种资金转移并不是单向的,其流向充分体现了在当前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环境下,投资者更加注重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资产配置行为日趋成熟理性的一种现状。
西北地区某银行人士建议,投资者可尝试建立阶梯化存款组合,放弃过去只存长期的习惯,例如分别存入1年、2年、3年期的定期存款,如此每年都有资金到期,保证了流动性。同时,部分资金可分散投资于银行理财及公募基金产品,适度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