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是区域经济的声音,达沃斯是全球资本的声音,希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未来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声音。”日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执行主席兼秘书长郑传焮在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方厅水院表示。
据了解,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是方厅水院自11月以来举办的第三场论坛,第四场论坛“2025长三角绿色建筑工作会议”也即将在11月25日举办。相关数据显示,从5月开门迎客至今,方厅水院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仅今年“十一”假期,每天到访的游客就有约3000人。
事实上,这个拥有三座廊桥、五个展馆,具有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向心汇聚寓意的水乡“四合院”,贯穿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十四五”规划发展全过程。早在2019年7月,相关部门在编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便提出了打造“江南庭院水乡客厅”的设想。2020年,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第一届开发者大会上,水乡客厅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征集,最终确定以方厅水院为核心标志。
不过,在位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交汇点的方厅水院,在酒店、商业、交通等配套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方厅水院周围尚无商业建筑,目前附近也没有酒店提供住宿服务,参会人员大多需要当天往返。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者,尽管方厅水院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在长三角地区,这一基于多省市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案例具有模式经验的推广可行性。
从“边缘地带”到“功能枢纽”
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两省一市毗邻地区,方厅水院通过三座廊桥、五个展馆将江南水乡紧密连接在一起。
记者注意到,方厅水院的五个展馆分别是长三角馆、上海馆、浙江馆、江苏馆和安徽馆,每个展馆各具地方特色,靠三座铺设了长三角地区44个市级行政区地刻浮雕的廊桥连接起来。
上述展馆也成为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秀肌肉”的地方。浙江馆集中展示了浙江省的经济与科研实力,包括势通机器人、长盛滑动轴承、乾大新材料、爱仕达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汽车产业链、家电等企业以及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中心、祥符实验室等科研中心、实验室;江苏馆则展示了其在低空经济方面的不俗实力,展品包括航空飞行模拟器、无人机探测与反制设备等,以及苏州市、无锡市等地近年来在低空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此外,方厅水院正成为长三角地区会展经济的新秀。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年底,方厅水院的会议档期已基本排满,每个周末都有重要的会议、论坛在此举办。
戴德梁行华东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及董事符锦滔告诉记者,方厅水院以区域发展一体化主题激活了区域协同价值。“它让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的行政区划‘边缘地带’变为了‘功能枢纽’,推动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跨省协作,不仅凝聚了区域发展人气,更促成了信息流、资源流的高效流转。”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也告诉记者,会展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汇集的“磁石”和“交换机”。“在方厅水院举办的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峰会、技术博览会,能吸引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和投资者参与。”
在曾刚看来,这为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前沿的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三地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区域技术交流和合作机会,促成跨行政区的技术转让、联合研发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跨域流动与对接。“通过举办垂直领域的专业展会,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长三角地区在该领域的产业链全景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匹配,发现和弥补产业链的‘断点’‘堵点’,推动区域内产业链补链、强链和延链,共同布局和孵化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形成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完善配套“引人留人”
尽管众多会展、会议选择在方厅水院举办,但区域内的住宿、餐饮等商业配套设施还有待提升,同时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记者注意到,如果从上海市的虹桥枢纽出发至方厅水院,目前尚无直达公共交通,乘坐汽车则需要一个多小时。
以日前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为例,由于方厅水院周围并没有酒店,不少参会者都是当天从上海市往返。在此背景下,方厅水院如何克服公共交通、配套设施不足的阻碍,发挥“文化名片”与“产业载体”双重身份优势,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在曾刚看来,方厅水院发展的关键在于以文化引流,以产业增值,构建一个自我造血的良性生态。
方厅水院如何避免陷入“有流量而无‘留量’”的困境?“首先要强化区域联动与功能互补。方厅水院需要与‘水乡客厅’内的创智引擎、科创学园等其他功能区形成紧密联动。”曾刚进一步表示,方厅水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以实现“引人留人”。“需要加快完善水乡客厅区域内的高品质住宿、餐饮、休闲乃至国际社区等配套设施,同时以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部署吸引、留住外界关注的目光和企业。以文化内涵吸引外界注意力,以精准的产业定位和独特的跨域服务价值留住企业,并通过构建内生的创新生态和区域联动模式,最终实现从流量到‘留量’再到‘能量’的跃升。”
符锦滔也告诉记者,从中长期来看,方厅水院需要联动周边创智引擎、科创学园、会展村苑等科创办公、酒店、商业等载体,形成产业落地的支撑,让会展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最终形成“会展引流—产业落地—服务支撑”的闭环。
如何“复刻”跨域协同模式?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方厅水院也有望为长三角地区跨域协同提供经验和模式参考。
据了解,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已在示范区落地,将围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进行布局。目前,示范区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3700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方厅水院为代表的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具有推广可行性。符锦滔告诉记者,方厅水院的运营模式探索出了一套跨行政区的合作机制。“例如,‘六位一体』跨域审批模式实现了’三个章变一个章的机制创新,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这种以协同机制破解跨域合作难题的探索,贴合长三角地区的要素流通需求,已在部分跨域项目中得以推广。”
曾刚也向记者表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长三角地区仍存在大量因行政壁垒和规则不一造成的‘堵点’‘难点’,方厅水院建设、运营经验提供了破解思路,可谓是‘雪中送炭’。”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这为推广方厅水院协同发展经验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源泉。同时,方厅水院经验自身也拥有可复制价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本身就是制度创新的“孵化器”。
曾刚表示,长三角地区还有巨大的协同发展现实需求。长三角地区在交通“一卡通”、医保异地结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合作成果,让各地尝到了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甜头”。长三角地区各市在面对全球竞争、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等共同挑战时,也愈发认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对协同发展红利有着强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