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圆满闭幕。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首席专家刘清早和其团队,进入大赛全面收尾阶段,为接下来的全国残特奥会进行准备。今年70岁的刘清早,是中国知名体育赛事运营、体育产业专家,多次担任“全运会、青运会、军运会”的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具有丰富的综合性运动会运作管理经验。
从2024年6月为广州赛区执委会服务至今,按照“全方位、全流程、全时段”要求,刘清早团队累计召开业务指导会 381 次,开展 17 场专题培训,培训相关材料字数达 24.7 万,撰写129份业务指导文件、字数达40.8万字,向执委会领导专题汇报13次,内容覆盖大型运动会筹备、组织、收尾等工作的全过程。
1975年,刘清早作为湖南体育代表团旗手参加了第三届全运会,至今以各种角色连续参与了13届全运会,近乎全程亲历全运会的光辉岁月、发展改革。作为上海体育大学教授的刘清早,无疑是上海对本届全运会的一种智力输出。在2025粤港澳全运会落幕之际,刘清早教授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独家专访。
发展经历四大阶段
记者:从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再到2025年十五运,您以不同身份参与同在广东举办的全运会。时隔24年,您感觉同样在广州、广东举办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经历了哪些进步和变化?
刘清早:我们先搞清楚,全运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把全运会发展总结成四个重要阶段,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运动会,以1959年第一届、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为代表。当时大的国际社会背景,是我们还没有恢复联合国席位,还没进入国际奥委会,第一届全运会的领导致辞中,就明确提及:“修正主义办了奥运会,我们办中国自己的运动会”。
另外,1952年,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突出体育为生产建设、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所以,那时候全运会项目,包含投掷手榴弹、军用步枪射击、无线电发报等军事体育色彩浓厚的项目。
第二阶段,是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到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我把它叫做全运会的全面恢复阶段。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中国体育正式重返世界舞台,开启崭新篇章。这个阶段的全运会,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项目结合的运动会。全运会的比赛项目,一部分是奥运会项目,一部分是群众体育项目。
记者:第三阶段,是从上海举办八运会开始?
刘清早:对。第三阶段,从1997年上海八运会到2013年辽宁全运会,是中国的全运会和奥运会全面接轨的阶段。从八运会开始,中国对全运会竞技项目做出重大改革,全面接轨奥运会项目设置。
这是因为,1995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将所有奥运会项目纳入全运会。从此,全运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升。我们就经常讲:省运会发现苗子,全运会选拔尖子,奥运会争夺金牌。第四阶段,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开始,又提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结合,全民健身项目又回到了全运会。
放大全运后续效应
记者:全运会结束之后,粤港澳如何更好放大后续效应,您有啥建议?
刘清早:十五运会闭幕后,拼的是如何放大全运会的后续效益,尤其是更好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有一个概念要搞清楚:体育消费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政府花钱埋单属于体育事业,社会民众的消费才是体育产业。全运会之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融合,肯定能带动更多的体育消费。
一场体育赛事,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最直接的体现是经济的提振,赛事经济之外,还能带动旅游、住宿、交通和餐饮业等方面的增长。长期来看,赛事所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国际影响力提升更是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以奥运会为例,1988 年,汉城奥运会举办,韩国当年创下 12.4% 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纪录。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为英国第三季度 GDP 贡献约 0.2 至 0.4 个百分点,旅游、酒店、餐饮及零售等行业收入均获得提升,服务业的增长率更高达 1.3%。
我认为,体育消费的拉动,不能简单停留在狭隘的观念,比如推出全运会的市场开发计划、加大赞助商的吸引力度、最后卖了多少票等,关键还是要通过大赛的举办,切实增加体育人口,让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这才是拉动体育消费最好的办法。
什么是体育人口,国家的定义是每周锻炼健身不少于 3 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这才是体育人口。只有大家都去健身运动了,才能真正长期拉动体育消费。只靠举办体育赛事,是不可能真正长期拉动体育消费的。
尽快制定运行手册
记者:四年前,刘教授建议中国尽快制定标准流程化的全运会运行手册;四年后,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刘清早:我要感谢组织的培养。1974 年第三届全运会,我是湖南代表团的旗手,然后以领队、技术官员、首席专家等各种身份参加历届全运会。其实,全运会没有标准化的运行手册,也是我屡次担任大型赛事首席专家的一个原因。我的存在,某种程度是中国体育的一个 “怪物”—— 因为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所以我都会参与其中。我还是建议有关方面组织专家,认真研制全运会标准化运行手册。
记者:全运会是否可以直接复制奥运会的流程标准?
刘清早:奥运会早早就组织了一批专家,形成了一整套非常详细的运行手册。每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都会收到国际奥委会发来的标准化运行手册,折算价格是 220 万美元,这算是国际奥委会给到承办国家、城市的拨款。有了这套手册,奥运会不管在哪里举办,只要按照这个手册执行,就不会出现差异化,基本能做到同一个标准。这本手册我也有,但它对知识产权做了国际保护,但凡引用超过 300 字,就要付钱了。这本东西我看过之后都不敢再看了,因为我怕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引用。
记者:刘教授手上是不是就有现成的标准化流程材料?
刘清早:我觉得,要解决全运会的标准化运行,这本手册至少分四个大阶段:第一是选择和申办阶段,第二是全面筹备阶段,第三是举办阶段,第四是收尾阶段。具体展开,则至少需要包括 50 个分项,如场馆运行、接待、竞赛组织与保障、媒体、转播、志愿者、交通、医疗、安保、火炬接力、开闭幕式等。标准化运行,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必不可少的内容。
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做出了全运村等部分标准化运行手册及竞赛组织技术规范,但全运会的标准化分项至少在 50个以上,我一个人实在没这个时间和精力。只有推出全运会标准化的运行手册,才能防止每届全运会都是从零开始。此外,还可减少办会成本,尤其是政府人力、财力、时间、精力成本,少走弯路,防止因办会过多影响举办地政府的正常运作,更有利于防范大型运动会风险。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借鉴奥运会经验编制咱们中国的全运会运行手册,从而实现全运会运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