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上次来中国仅过去了6个月,但市场的变化仍超过我的预期。”
抛出如此观点的是凯文·克拉克,安波福董事会主席兼全球CEO。在他的领导下,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球排名靠前,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线束供应商。
自今年1月开始,安波福就一直计划拆分包含汽车线束在内的电气分配系统(EDS)业务,成为股市关注的焦点。
安波福缘何要放弃国内第一的汽车线束市场份额?克拉克表示,拆分是当前安波福最关键的战略转型,安波福将在其他业务板块寻求更高速的增长,企业五年内在中国市场业务增长50%的目标没有变。
换句话说,安波福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更好的业务板块,“断舍离”是一种战略聚焦的路径。作为大型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安波福的选择也折射出当下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方向。
更灵活地应对挑战
在业内,安波福一直被认为是一家爱“折腾”的企业,此次调整也不是安波福第一次业务拆分。
安波福的前身,德尔福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17年,德尔福开始将动力总成业务完全剥离,母公司更名安波福(Aptiv),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EDS业务、工程部件业务和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业务。此次安波福再度拆分,即是要把包含汽车线束在内的EDS业务剥离。
市场普遍认为,安波福剥离EDS业务是因为该领域业务利润率较低。这一点不错。在所有的业务板块中,EDS业务利润率较低,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为7%,低于调整后总体利润率的12%。反观其他兄弟业务,如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业务、工程部件业务的调整后营业利润率可以达到12.3%、16.8%,远高于EDS业务。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拆分后,各业务板块能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安波福的EDS业务更偏向于硬件,其核心是规模、成本控制、制造精度和可靠性。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和工程部件业务更偏向于智能、互联的车身架构及软件,核心是创新、快速迭代、用户体验和生态系统。拆分后,两家独立的公司可以分别采用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节奏和模式。
克拉克举例,当前安波福就致力于提供软硬件分离的产品,即坚持开放架构与弹性设计。“这与传统封闭式解决方案存在显著差异——后者要求客户购买整套封闭系统。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使客户的选择变得极其便捷,如同菜单点餐般灵活:他们可自由组合所需的模块组件。”
在和克拉克的对话中,“灵活”是他提到最多的词语。他认为,无论是欧美市场电动汽车需求降温,全球汽车供应链竞争加剧,还是中美贸易摩擦,都要求跨国公司的业务布局、组织架构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挑战。
“软件定义汽车”的中国机会
事实上,从过去几年的投资与收购经历中就可以发现,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蓄意”转型科技企业已久。
2022年,安波福以3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智能软件公司风河;2024年7月,安波福风河软件项目也在上海嘉定落地;10月,安波福投资了一家中国的初创智驾企业MAXIEYE,成为其最大股东……
可以看到,安波福的投资与收购大多与汽车智能化相关,同时也与中国市场有关。当前,随着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汽车产业正从“机械定义”转向“软件定义”,价值和利润正在从硬件向软件转移,而产业变化的最前沿就在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全球各国都有不少独角兽企业,但中国无疑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克拉克说。
在克拉克看来,中国消费者对提升座舱体验、增强车辆安全性的需求巨大,智能化与汽车安全领域的发展是最具潜力的业务板块,企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正因如此,安波福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克拉克透露,目前安波福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所用的原料或部件,超过80%都来自本土供应商,包括在半导体芯片和系统级芯片领域。此外,安波福还在持续评估其他中国本土的投资机会,包括与本地AI企业的潜在合作机会。
通过把握中国汽车市场的智能化机遇,安波福可以获得两方面战略能力:其一是中国辐射全球的能力,即由于中国市场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地区,跨国企业通过利用中国市场的洞察力,为全球其他市场服务。
其二是跨专业的适配能力。例如企业在智能汽车真实驾驶中积累的数据与算法,也可以应用在机器人和eVTOL的运动调试方面。中国在机器人、eVTOL等智能终端的开发上领先全球,为智能化企业提供了最广大的实验空间。
所以,尽管剥离了传统的线束业务,安波福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看好中国市场带来的智能化技术发展机遇。
2024年年初,安波福曾经在中国市场提出一个激进的发展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业务50%以上的增长。克拉克表示,业务拆分后的安波福将更加注重中国本土化的智能化技术研发,“50%的增长目标不会改变,只会更快实现”。